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王浩院士为学子描绘“海绵城市”

发布时间:2015-04-28 17:19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本网讯(实习生卢世博)4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做客珞珈讲坛,为师生描绘海绵城市的理想图景,讲述其建设原理和构想。

王浩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他认为海绵型城市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这是由我国国情和水资源情况决定的:我国人均水资源少,目前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100立方米,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7350立方米,在世界有记录的192个国家中排名127位;我国南北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拥有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北方仅有19%;我国特殊的季风气候,导致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夏季容易产生洪涝灾害,而冬春季节则容易发生干旱。

王浩分析,快速城市化、城市雨岛效应、城市内涝频发是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他特别提到,20072013年,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的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广州、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内涝,这些都促使了我国推进海绵型城市的建设。

“国外海绵城市的建设探索可追溯到19世纪,大规模的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王浩向同学们介绍了国外海绵型城市建设探索。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法国等国家都已经积累了成熟的建设经验,中国在参考国外经验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举例:“武汉作为水资源较充足的城市,其地下水位较高,那么就不能采用透水性的地面设计保存雨水。”

最后,王浩着重分析了我国海绵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他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就是“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这需要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就地渗排、分散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加强城市海绵体建设、加强和完善排水设施建设,在科学调度管理之下,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增加雨水利用的目标。

讲座结束后,师生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操作细节展开提问,王浩一一作答。副校长李建成为其颁发珞珈讲坛纪念证书。

王浩,1989年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科技攻关课题等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参与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南水北调工程论证与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曾获省部级一、二等科技奖励12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摄影:卢世博  编辑:严航)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