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最佳辩手”、“新闻先生”、“珞珈绿色大使”杨子江,第九届“国际大学群英会辩论会”冠军张文逸,湖北省“第六届楚风杯”大学生书画大赛硬笔类优秀奖获得者任赟、世界记忆大师王峰……上述“牛人”来自同一个地方——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学院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办学思路,以及在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做法。打铁还要自身硬,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采取各种措施为个性化人才成长助力,学子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国内外各领域获得一致好评。
专业设置:实践为王
“2周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本科生培养计划中,一共有32周实践课程安排。据地理信息系统2009级林晓凤介绍,除了专门的课程实习外,还设有各种外业测量、上机实践课。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改善教学条件,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据统计,实践教学课程学时数约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学时数的4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大于60%。
“没想到大夏天的也会下冰雹,真是神奇!我和同学们一起上冰山、爬雪地,与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交流。”地理科学基地班2009级周慧谈起去年暑假参加的地理学联合实习经历颇有感触。2013年8月,她又和班里几名同学参加了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联合举办的实习,“我们进行土壤剖面实验,了解了土壤成分的提取方法,发现了所学专业的魅力所在。”
地理科学基地班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联系老师学习,周慧就是该制度的直接受益者,“
和
老师多交流,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挺好的。”她说。
同时,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提供了多种渠道和机会。2009年开始,学院参与内地与香港、台湾高校共同组织的地理实习与考察项目,每年暑假,组织一批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较好、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到祖国各地对区域环境及人地关系问题进行探索和考察。还和国内外多所高校开展交流,建立联合培养项目。2004年,与荷兰ITC联合培
养硕士
博士; 2008年,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2010年,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开展“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等。
科技创新:学思结合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参与科研,2011年起设立了由学院经费资助的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为学生的“三创”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从申报书撰写、答辩到项目的具体开展,我们遇到各种困难,但大家越挫越勇,团队协作能力不断提升。这为我们打开了科研之路的大门。”土地资源管理2009级陈显平去年五月份和4个班级同学一起申报了主题为“中国大陆主要城市近20年城市扩张特征和驱动力分析”的科研项目。他们是首批受学院经费资助的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参与者,如今这个团队正在探索着前进。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学习竞赛、数模竞赛、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学院在全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和银奖各1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在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奖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多次获奖。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科学基地班2008级学生通过采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实地调研,研究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问题,形成科研成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作品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等知名专家推荐,获得第八届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此外,学院还组织协办各种软件开发大赛,使学生深入了解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提高专业理论的实际运用水平与解决行业及社会的热点问题的能力。2009年,首届全国GIS技能操作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以赛促学的大好机会,很多同学组队参赛,有3支团队获奖。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承办“SuperMap杯全国GIS大赛”武汉赛区比赛,学院先后有10多支团队获得分赛区和总决赛各类奖项。
社会活动:知行统一
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学院通过“面试技巧讲座”、“牛人见面会”、“新老生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讲座,引导学生就业、创业的观念。2010级新生一入校,学院就安排了“生涯规划”、“出国利弊谈”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大学生们尽早有意识地规划大学生涯,发挥潜能,优化行动。2010年1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成立了“WDP俱乐部”,通过与Oracle大学湖北分部、武汉支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对会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实训,掌握Oracle数据库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实施影子工程,每年组织部分高年级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参观,进行职场体验。
作为武汉大学学生工作特色基地之一的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设立了专项实践经费,多次与兄弟院校就社会实践相关方面进行交流汇报,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建立了神农架林区、庐山风景区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如今,这些社会实践基地已经形成“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效益”、“精心打造特色品牌,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化、品牌化和基地化”、“强化第二课堂功能,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深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加强国内外交流,提升社会实践基地的层次和水平”、“完善社会实践运行的长效机制,提升社会实践组织水平”等特色,多次被评为寒假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
学院重视第二课堂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紧紧围绕专业特点,以创建“绿色学院”为旗帜,培养学生的“绿色文化”意识,树立和塑造“和谐团结、健康奋进、自强谦逊、求是拓新”的绿色人文精神,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学生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保纪念日,对公众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参与环保部门举办的环境保护竞赛和考察等活动。环境科学2009级本科生张冰在“寻找2011-2012氨氮测试达人”中,获得华中大区比赛第一名,取得代表大区参加北京总决赛的资格。“绿舟环保协会”成为国内惟一在联合国网络注册的环保组织,建立了湖北省大学生环保社团联盟,被评为“全国十佳社团”、“2010年湖北省优秀社团”,该社团编写的《珞珈山鸟类手册》已于2014年3月出版发行,成为第一本介绍珞珈山鸟类的手册,非常具有代表意义。
特殊学生:因材施教
学院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倡导、支持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展示才华。当王峰获得“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国区冠军后,老师们支持他冲刺总决赛,帮助他协调准备比赛和学业学习中的时间冲突,保证最基本的学业完成,并鼓励他自主创业。曾获湖北省大学生围棋锦标赛团体第一名、首届全国GIS技能大赛开发高级组CS二等奖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07级学生杨懿,是个“编程狂人”,很有“工科男”形象,不拘小节。学院为其研究创造环境,还不时在一些生活小事上给予温馨提醒。
“没有经历过迷茫,就白读了大学,然而老师的指引不可或缺。”杨懿说。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打造学习型辅导员团队,辅导员各有所长、分工明确,既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还传授知识。徐鹏老师作为社会实践、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指导师,分管“绿舟环保协会”,马丽华老师为心理咨询师,分管“心理健康协会”,赖婧老师担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师,分管“青年志愿者协会”,周烨老师是具有海归背景的辅导员,主要负责出国留学指导、学生外事活动以及学院学生工作新媒体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学生遇到问题,可以找相应辅导员,谈天说地,漫谈人生,在其乐融融的资环大家庭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同学们走入田地课外实习
队员们头顶烈日拍摄工业污水排污口
参加两校四地实践的学生正在实地测量
神龙科考队队员在观察鸟类
世界脑力锦标赛总冠军王峰(右二)
(摄影:许光、孙玲玉 编辑: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