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改革创新,方能成就梦想。”新学期伊始,从党政联席会、工作研讨会上,传出强劲的改革之声:2014年,武汉大学将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加强学科建设,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东风夜放花千树”,恰逢元宵佳节,我校学科建设年和深化改革年在喜庆的气氛中拉开帷幕。料峭春寒挡不住满腔热忱,正如校党委书记韩进所说,武大人都是演员,都是学校这台戏的主角,凭着我们共同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够齐心协力演好“改革”这出“大戏”。
找差距:瞄准世界一流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武大与其差距有多大?如何缩小差距?今年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校长李晓红首先抛出4个问题。“我们不必一味追求发展指标和大学排名,但是一定要把握世界一流大学的突出特征和关键要素,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管理,有的放矢,缩小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差距。”
一流的声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文化、一流的管理服务、充足而灵活的办学资源、国际化程度高……对照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这些关键要素,武大优势何在?差距又何在?
科学调研,数据说话。
进入ESI排行世界前1%学科、高被引论文比例、教育部学科排名、主持973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科技奖励、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两院院士、全国百篇优博、SCI论文被引率……985工程建设近4年间,一项项指标都取得了可喜进展,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校的办学实力受到国内外认可。这些,正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和优势所在,也是希望和信心所在。
但与成绩相比,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惟有改革,才能成就世界一流的宏伟梦想。而改革既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也要有对改革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充分认知。
四位校领导带来的专题报告,瞄准世界一流的目标,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对比,以开放的姿态找差距、找不足。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表,一个个问题,一番番思考——
面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MOOC)带来的冲击,以及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武大如何应对?我校还缺乏顶尖或优势学科,武汉大学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路,还有多远?兄弟高校改革创新的先进经验,可为解决制约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问题提供怎样的参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石激起千层浪。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任的高度责任感、面对差距必须急起直追的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任务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无不溢于言表。
“分析学校发展现状,既令人振奋,又发人深省。”“改革氛围浓、措施多、目标明。”——这是大家的心声。
“要把改革的精神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盘活存量,提升效益。”“集中资源办优势学科,重视基础学科发展。”——这是大家的期盼。
“既要激情澎湃,又要从容不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通过共同努力,一定能早日实现梦想。”——这是大家的信心。
“知耻而后勇,武大人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韩进认为,正视问题、直面不足,并不表示我们没有信心,而恰恰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我们决不会放弃自己的目标,面对差距,武大人没有回避,没有妥协,而是用智慧去查找原因,用持之以恒的奋斗来缩短差距。”
动真格:深化综合改革
“武汉大学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在对现实状况的条分缕析、对解决方案的共同探求中,共识越来越明晰,紧迫感越来越强烈。只有不失时机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为实现“武大梦”输送不竭动力。
第八次党代会上,学校党委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重视顶层设计,推行综合改革。
山穷水复,柳暗花明。在思考中探寻,在实践中酝酿,新的改革方法和途径豁然开朗。学科结构改革、管理结构改革、学院(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综合改革的网已经铺开——
重点支持一批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发展潜力的主流学科;考虑调整一部分绩效差、市场需求差的学科,并引导一部分学科调整发展方向;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培育医学与理工学科、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理学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推进部分机构调整、重组与职能转变;优化学校三支队伍尤其是中层干部队伍结构,创新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完善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职员职级、专业技术并行制度,拓宽干部发展渠道。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生培养为根本,研究优化学院(系)结构,确定合理的师生比和学生规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人才;将招生指标与招生率、就业率挂钩,考虑实施末位淘汰制度。
优化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深化以学分制为主线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研究生导师招生门槛,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加大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绩效评估和科研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全员”聘任工作,推进校院两级“奖励性绩效”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绩效薪酬制度……一条条思路,一个个方案,打破观念的束缚,跳出利益的藩篱。字里行间,传递出改革的勇气和锐气。
敢于在主要领域“动刀子”,武大人动了真格,甩开膀子搞改革!
“世界一流大学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成的,但这不应成为我们放过任何一次机会的理由。”“改什么、改到什么程度,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对于每项改革都要有一个倒计时。”“一分布置,九分落实。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做事。”“多干实事,不唱高调。”大家不约而同将落脚点放在了“真抓实干”上。
李晓红希望,改革的路上,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少一些质疑与批判;多一些团结与协作,少一些挤兑与拆台;多一些探索与实干,少一些争论与清谈。“以改革构筑梦想,用实干成就梦想!”
强实力:提升核心指标
着力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发展独特的大学文化,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就如何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李晓红开出良方。
成功的高校一定是个性化的,同质化的高校注定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武汉大学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如综合性强、人文社科实力雄厚、具有特色工科、享有最美校园等。但是,我校主流学科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有特色才是高水平,我们必须潜心培育“武大特色”。为此,要充分发挥学科集群效应,对传统学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进一步整合、优化、布局,从而构建武汉大学良好的学科生态。提升人文社会学科的国际影响,继续夯实基础学科,通过交叉融合发展特色工科,整合发展大生命学科。要大力推进“美丽武大”建设,让最美校园更加名副其实。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大学实力与魅力的重要体现,影响到大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优秀的文化与精神。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武大精神的内核到底是什么?怎样发展卓越的武大文化?如何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学校改革创新?要用“武大精神”融汇“武大力量”,提升美誉度,增强软实力。
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是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另一关键所在。通过对ESI排名的分析,大家认为,我校应该把学术研究水平和学科实力的提升作为学校管理和发展的中心目标和关键抓手,建立有利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体制,并进行相应的机构设置调整。对较强学科建设要有顶层设计,逐步调整学科规模和设置,合理配置资源,出台有利于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措施。
适当控制和优化各类招生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适合人才选拔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招生专业的品牌或特色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系统化推进学校综合改革,调整规模和结构,不断提升管理能力……
前沿的视角、全新的理念。一时间,观点交锋,思想交融。“听完报告,感觉浑身都憋着一股劲儿,武汉大学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既要夯实国内地位,又要瞄准国际标准,人文社科领域要走中国特色之路。”“要将压力变为动力。”
蓝图已绘就,梦想正起航。武汉大学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改革再出发!
(摄影:闵一帆、张然 编辑: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