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较各处变化程度,当数校门广场为最。
随着校门广场建成、八一路地下通道通车,文理学部、信息学部连为一体,实现了南北校区“无缝对接”;广场气势恢弘,布局协调,设计精巧,景色清新,给缤纷校园又添一抹亮丽的光彩。
绿是珞珈山的主色调,校门广场与之相映生辉。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广场,绿化面积达1.3万平方米。广场两侧,高大挺拔、以常绿植被为主的校友林,四季青葱,喜迎学子和八方宾客。
走进校门牌坊,是刻有“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石,这八个字是中文系1964级校友陈初生所写,他是暨南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和古文字学家,求学珞珈时拜读在夏渌门下,并曾求教于刘赜。
校训石背后是一个长方形花坛,400盆色彩明艳的三色堇(又名“蝴蝶花”)呈S型曲线,红黄相间,形似自由飘逸的彩带。据了解,以后每逢佳节,这里都将会有一场花的盛宴。
位于东侧的“汉林五景”清新宜人,群落式种植樱花、桂花、梅花等植物,形成“逸静清新”、“百年树人”、“三阶韵景”、“文澜石趣”、“九曲花坡”五大节点景观,用石砖铺成的小路,花草相伴,曲径通幽。置身其中,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
广场的夜间模式也别有韵味,灯光穿透朦朦夜幕营造出神秘意境,石阶、石栏下的光亮勾勒出广场柔美的线条。除了学校师生,周边很多居民也常来此散步,“现代城市里,已经很少有这样的广场了,这不仅是武大师生的骄傲,也是武汉市民的福音。”一位附近居民说。
“武大之美,在自然;武大之盛,在人文。”这是在“武大人”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校门广场是其中一个例证和缩影,将自然和人文融合得恰到好处。广场的任何一处设计细节都十分考究,通过提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结合老斋舍、图书馆、樱顶等武大标志性建筑设计元素,充满寓意,耐人寻味。
入口台阶处“连升三级”,寓意步入知识殿堂,学识步步升高;广场主干道,采用古代重要官式建筑牌坊轴线铺地的传统做法、俗称“马道”,寓意学子及武汉大学的事业马到成功;12根祥云石柱,形制按照老牌坊之柱身设计,单列12个以纪念120周年校庆,双列寓意24节气,激励学子“凡古之大成者,知天文、晓地理、应四时、读‘大学’、求大道”;广场主体采用菠萝面石材随机铺装,呈宝剑形,寓意“智慧之剑”,比喻能够断除烦恼,也形同古希腊“达摩克利斯之剑”,意指应时刻保持清醒。
伴随校门广场的落成,第四代校门牌坊正式亮相,大小为老牌坊的1.120倍,质地和设计工艺都超越了历史。这个凝聚数以万计学子母校情结的文化坐标重新立起后,师生校友争相前去一睹真容,纷纷在此留影。映着学子年轻灿烂的笑脸,牌坊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
在靠近校园的广场尽头,学校为新建牌坊立了复建纪念墙,与之呼应的是校友何五元撰写的《珞珈赋》。两尊墙身比例、形式均参照樱顶建筑的固有形式,其上还雕刻有“孔子礼圣图”,即“教学图”,共计30余种。画中人物神态举止活灵活现。每一幅画都有对应名字,例如“读易有感”、“访乐苌弘”、“放鲤知德”等,记载着一个个历史典故。
阳光洒在广场上,平整的地面、茂密的树叶反射出迷人的光芒,定格了武大此刻的美,映照着我们前行的路。
(摄影:鲍仁、张然等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