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武汉大学和全美高校排名前十的杜克大学合作设立昆山杜克大学,将于2014年秋季面向全球招收首批学生。这所中外名校强强联手、按照全新体制建设、目标定位为“世界顶尖级”的一所新大学,为武大面向国际开放办学拓展了宽阔的空间。
去年,李德仁院士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这是该组织的最高荣誉,仅授予全世界在世的最具影响力的10名杰出科学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武大学者走上国际学术舞台,受到国际同行的尊重和推崇。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立足于学校长期以来积累的优良办学传统和丰富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在继续巩固现有国际合作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办学的广度和深度,鼓励探索多样化的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办学模式。”校长李晓红说。
更多学者亮相国际学术舞台
10月,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名专家学者汇聚珞珈山,论道“全球健康”。第45届亚太地区公共卫生学术联盟大会,是我校建校以来外宾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展示了武汉大学在全球健康研究领域的强劲实力。
继去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刘耀林教授,以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执行委员会副主席身份出席在德国召开的年会后,今年,ICA执行委员会会议在我校召开,这是该组织第二次在中国召开类似会议;去年9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3届院士大会吸纳中国大陆14位学者当选该院院士,舒红兵院士位列其中。
近年来,许多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中,总能看到武大学者的身影;一些国际学术组织名册中,更多地出现武大学者的名字。
牵线搭桥、畅通渠道,国际学术舞台上珞珈人才方阵日益强大——
龚健雅院士当选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六委员会主席,秦天宝教授当选IUCN环境法学院教指委新一届委员,曾令良教授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专家组成员指示性名单,郭齐勇教授被推选为国际中国哲学会当届主席,马费成教授受聘国际权威杂志《信息科学学报》唯一中国籍编委;邹薇教授受聘世界银行减贫与经济管理部海外研究员……
“走出去”的同时也注重“请进来”。为了给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学校联合国际学术组织、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武汉大学举办了多场高级别学术会议。
国际法研究所与联合国贸发会合作举办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在成员国的适用研讨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与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联合举办“长期经济增长及其对中国和欧洲的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据统计,每年均有30至40场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在校举行,为师生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眼光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近两年,为打造“学术校庆”,珞珈山更是迎来了诸多高端学术盛宴。
“学者参与国际学术活动更加频繁,国际合作层次不断提高,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武汉大学学科实力、学术水平及学校整体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说,“瞄准世界学术前沿,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一直是学校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
更多学子拥有国际名校经历
公共卫生学院硕士许智在武大共呆了7个年头。其中,2009年到夏威夷大学的学习经历成为她人生的分水岭。她说,“从‘中国要求’到‘国际标准’,这段出国学习经历让我开始重新定位成才目标。”
许智是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的众多受益者之一。不断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经历、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办了中德理工双学位班、中德ESPACE全英文双硕士班、中德法律班、中法物理班、中法法律班、中法经济班、中法医学班、中英建筑学班……一大批项目的设立,显示出武大人寻求多种形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探索精神。
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首批3所精英大学之一,在德国教育部大学科研排行榜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我校看准了这匹“黑马”,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相关院系与其联合开设ESPACE全英文双硕士班。该班是目前慕尼黑工业大学与中国高校合作开设的唯一的双硕士项目。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法国里昂一大合作开设的中法物理班里,不少学生毕业后同时被多所世界名校录取;参加我校与英国邓迪大学第一届“3+1+1”联合培养项目的两名学生,分别被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录取为研究生……
据悉,目前我校已与美、法、德、英等多国教育机构联合开设了34个示范性学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开辟了108个学生交换项目,开设了101门全英文教学专业课程,建成9个具有一定水准的国际化本科专业,每年向6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选派交流生,并积极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20多个出国进修项目。大批珞珈学子在读期间就拥有在世界名校学习的“第二校园经历”,成才视野和综合能力明显得到拓展。
去年5月,李晓红率团访问德国、法国高校时,深切感受到我校“中德班”和“中法班”学子的激情、进取与杰出表现。他由衷赞叹“武汉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国际联合办学大有可为。”
除携手世界名校联袂打造“尖子生”,实质性的科研国际合作也成为国际化办学新亮点。
今年4月,泰国公主诗琳通再临武大,为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新址揭牌。这个中泰共建的中心未来将建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空间信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航天测控与遥感卫星地面应用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
公共卫生学院与夏威夷大学联合建立“水环境与人类健康实验平台”,与匹兹堡大学和夏威夷大学合作筹建环境与健康国际合作中心,2011年底在第43届亚太公共卫生联盟大会上,学院不仅被接纳为会员单位,还获得了2013年年会承办权。
日前,由城市设计学院参与的欧盟第七框架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欧盟第七框架协议下属的欧盟玛丽居里夫人2011年国际研究人员交换项目;2010年,我校与美国国家交通研究中心、美国田纳西大学发起成立“中美联合交通研究中心”;水工岩土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美国三大顶尖实验室之一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成立联合科研中心;医学部与耶鲁大学医学院联合申请建立了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动物生物三级安全实验室与美国AERAS全球结核病疫苗基金会合作进展迅速,已通过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的完全认证……如今,国际科研合作效益开始渐渐凸显。
更多平台深化国际合作办学
“难办的事情,我们办成了!”6月21日,在中法医学合作15周年纪念大会暨中法医学班毕业典礼上,法国科学院院士斯托兹深情回顾武汉大学与洛林大学合作历程,并自豪地表示。
中法医学班创办于2001年,专业课由10位法籍教授参与,学生大多被选送赴法实习,至今已有150人次赴法实习。医学部也接收了法国著名大学的79名学生来校实习,中法双方共同培养了博士生20余名。
去年10月,世界健康基金总裁率团来访,与武汉大学签署第三个5年合作协议。早在2002年,双方就联合创办了HOPE护理学院,并成功联合申报三期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海外学校和医院项目,用于该院建设,目前受益师生达数千人。
为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渠道,学校在学科优势明显、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学科领域,重点建立了若干国际合作大平台——
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等3所大学共同建立“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国际合作研究院”,聘请多位国外一流的专家学者为合作研究员,并与欧美多家图书情报学院签订合作研究与教学备忘录;信息管理学院正式加入国际拔尖图书情报学院联盟,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全亚洲第二个加入联盟的成员单位。
2009年,学校建立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面向全球的汉语教学资源研发机构。三年多来,基地采取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推广模式,推出了一系列汉语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产品,多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汉语教学产品展示会和研讨会,引起强烈反响。
“武汉大学汉推基地开端好、起步好、思路好,其开放性、国际化、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博士高度称赞我校汉推基地建设成效。
2006年中南医院与欧洲最大的法国肝脏疾病中心携手,创建“中法肝胆疾病研究院”。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时,曾在武汉为研究院奠基。次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法国科学院合作,在武汉共同建立中法肝病研究院,致力于肝脏病毒感染与免疫、肝病诊断与防治、肝脏移植等研究。
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优势学科、校部共建研究平台等实体性国际化平台的建设,学校进一步深化了与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正在成为学校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推力,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迎校庆看变化”系列报道之七)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