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武大校庆120周年的“武大精神”讨论正逐步深入和拓展。何谓“武大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对“何谓北大精神?”的回答:“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很难得出某个一致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回答“何谓武大精神”。笔者拟从武大校训解读的视角,就何谓“武大精神”谈点一己之言和一孔之见。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校训文字言简意赅,或体现办学的宗旨、理念和理想,或体现治学精神和对师生的期望与要求,其内涵既有高等教育的某些共性认知,又积淀一所大学优秀文化的个性特质;既集中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又陶冶着师生的情操和价值追求,甚或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讲,校训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所大学的校训承载着这所学校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凝炼出三个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校训:
一是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校训:“朴诚勇”。学校发端于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1913年定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4月,国立武昌高师校长、著名教育家张渲,在亲自主持制订校歌、校旗、校徽的同时,亲自制订并亲笔题写“朴诚勇”校训。“朴”,《朱之语录》解释为“实而无虚伪也”。“诚”,朱熹《中庸集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勇”,意为果敢无畏。这一校训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提出,其立德树人的大学精神内涵极为丰富,要求师生应有“质朴无华”的美德、诚信实干的品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是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训:“明诚弘毅”。1928年学校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据周宏涛编《国立武汉大学简史》记载:“本校创立时,学校当局即本‘自明诚谓之教’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二语,以‘明诚弘毅’为校训”。“明诚”语出《礼记·中庸》,“弘毅”语出《论语》。1939年6月《国立武汉大学一览》在刊出国民政府规定的学校共同校训“礼义廉耻”的同时,重审并刊出篆书武大校训“明诚弘毅”。这一校训讲了什么是教,教师怎么做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广受赞同。时任教务长的朱光潜先生说学生“应养成宏毅豁达的胸襟气宇”,吴其昌教授认为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有“忠实、忍耐、坚毅的态度”。
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1992年为迎接校庆100周年,学校组织专门班子对校训进行再论证、再凝炼。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议决“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武汉大学新校训。“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弘毅”语出见上文,“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进取创新。新校训镶于学校正门壁墙,为师生座右铭。这一校训具有学校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积淀性,反映了百多年办学的个性特质;内涵具有内在逻辑的连续性,并逐步提升和完善;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拓新反映出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
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承载的武大文化、武大精神博大精深,每个词语都与办学者、教学者、求学者息息相关,都有武大故事,都能从不同视角解读出意味。笔者从校训中意会到“武大精神”至少有以下几点内涵:
第一,追求卓越的豁达兼容、刚毅坚卓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弘毅”上。“弘”为宽广、弘大、远大,“毅”含刚毅、坚韧、持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知识分子应担当重任,有远大理想抱负,应宽容豁达大度、刚毅坚卓、持之以恒。办学要有追求卓越、办一流大学的“武大梦”。国立武昌师大校长石瑛一上任就将学校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称要“办一所规模较大、设备完善的国立综合大学”。王世杰就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时坚定地说:“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办一流大学是历任武大校长和历届师生的“武大梦”,并为之努力奋斗不息。弘毅反映在学术研究和风格上,就是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用王世杰校长所言“武大,武大,肚量要大”。同时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韧劲。
第二,自强自立的社会担当、爱国报国精神。“自强”,既有国家自强、民族振兴的爱国报国之志,又有学校自立创业、师生自主发展的社会担当之责。自强学堂的办学宗旨就是造就人才,“上备国家任使”。历任校长都强调,武大应“继起文化中心的责任”,“能担起中国文化中枢的责任” ,“努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中心”,“为国家社会服务”,要培养“担任社会使命的人才”、“走中华民族的路”、“图谋民族之复兴”。一百多年来,学校师生在“拒俄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事变中都走在报国前列,一批批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挽救民族危亡,数以千计的爱国赤子报名参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报国爱国、社会担当精神的体现;在办学办校中,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和刻苦学习钻研精神,特别是西迁四川乐山办学中形成的“乐山精神”等,也是社会担当、爱国报国精神的展现。
第三,以人为本的朴诚勤严、立德树人精神。训诫师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和训诫教育者如何教书育人,是校训的本质特性。武大校训中充满立德树人和朴诚勤严的武大精神。早期校训中的“朴诚勇”和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明诚弘毅”,都把德育放首位,把人格训诫作根本。做人要朴实诚实、朴素忠诚。做学问要有科学精神,求实求是。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无浮躁虚伪的粗俗之态。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校形成“诚实朴素、勤奋刻苦、严谨沿学、勇于创新”的校风,并浓缩为“诚勤严勇”四字,与上述校训所含武大精神完全一致,并拓展了内涵。在学校百年校庆前制订的校训有“求是”二字,同样有朴诚严勤的科学态度。武大历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获忠厚诚实、勤奋肯干的美誉,正是校训精神结出的果实。进入21世纪,武大首推“诚信考场”及诚信考试制度,主流媒体以“诚信是金”的短评赞美,正是以人为本的朴诚勤严、立德树人精神的范儿。
第四,敢为人先的果敢无畏、开拓创新精神。早期校训“朴诚勇”中的勇,就饱含勇往直前、果敢无畏的开拓创造之意。时任武昌高师教师的数学家黄际遇先生在给教育部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学校要“使学生养成研究及创造精神”。国立武汉大学校训“弘毅”中的毅,也含有坚韧创造之意。王世杰校长说:“天下之大勇,不在不畏险,而在不畏难与肯吃苦”,对“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时任武大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的李四光先生,在给国立武汉大学第一届毕业生的题词“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等,也体现对勇敢无畏、开拓创新精神培养的要术。改革开放新时期武大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走在高校最前列,为国内外高教界高度关注;进入21世纪后,武大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简称“三创教育”,形成学校新的办学理念、精神和特色,为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认同和赞赏;近年武大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累累,科技与学术领军人才辈出等。这些事实正是敢为人先和开拓创新精神结出的硕果。(作者系教学督导团常务副团长)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武大精神之我见)
(编辑:付晓歌)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启事
http://news.whu.edu.cn/019/2011-12-21/1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