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在我校110周年校庆校长论坛上,时任校长刘经南院士以一场题为《大学精神的永恒追求:人文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的讲座,对大学精神的凝练鞭辟入里、直指问题所在,影响万千师生。经过10年思考,他对大学精神有了新的感悟,认为大学应当探索新的追求。
6月14日下午,大学文化与武大精神论坛开讲,刘经南作为首场主讲人,为师生带来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新思考:变与不变,与时俱进。
不变的追求:人文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下午2:00,距离讲座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图书馆报告厅门外就已排起了长队。来听讲座的有校友、各学院(系)师生等,一时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有人站着或就地而坐,听完了整场报告。
“永恒的真理如果不在新的社会形式下被赋予新的意义,要么就不是真理,要么就不是永恒的。”刘经南开篇借用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永恒真理”的阐释,引出了自己对“变与不变”的思考。
他认为,大学不变的追求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高度统一、完满融合;通变的追求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大学精神的与时俱进与创新。
进而,他详细阐释了自己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理解。他认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实质是以人为本,即能够让师生在学习研究的成功和挫折中体验美好、崇高与快乐。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在于崇尚民主与科学、公平与正义,讲求和而不同,臻于完美,止于至善,其内在动力与“自强弘毅”相贯通。人文精神的精髓是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即尊重师生潜心学术、探索真理的自由,为其才智发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学术氛围,既要强调团队精神,又要允许特立独行的思想者,这是产生影响世界的大师和大学问的惟一路径。“独立精神的锻造和培养正是我们向世界一流大学努力的空间。”
科学精神是大学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他指出,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理,精髓在于崇尚理性,要义是实事求是,内在动力是质疑批判。对于前人的认知成果,他主张既要崇拜敬畏,也要扬弃升华。大学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实现知识、素养、思维、能力、精神的非线性跨越性提升。因此,他要求研究生完成论文时,必须在引言部分详尽概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科学精神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通变的追求:与时俱进与开放包容
大学精神中蕴涵着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也是其最具活力的源泉。然而,无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都有随时代变化与时俱进的一面。因此,与时俱进是刘经南提出的新思考。
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任何一点与现代先进文化深度碰撞融合、再思维、再创新,都能产生富有正能量的闪耀思想。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融合的趋势下,发展社会新思想、创造科技新理论等新思想形成,呼唤着大智慧、大思想家的出现。
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什么?刘经南认为,经济实力是基础,文化创新、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其可持续的力量源泉。中国大学肩负着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体系的历史使命;中国大学作为文化创新和精神文明的引领者,是培育领军人物的摇篮。如何实现大学精神的与时俱进?刘经南指出,大学要有划时代的勇气、执著不懈的精神和通变的追求,在思维上要有所创新,在方法上有所变革。
此外,开放包容的精神将成为大学精神新的重点,新的开放型大学和新的网络教育模式将给大学精神的创新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挑战。“这也是我任校长时未能完成的使命。”他说。
现任昆山杜克大学(筹)校长的刘经南,对国际型大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教学研究资源共享;师生多边互动交流;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互动协同;课程以兴趣为导向、个性化定制;网上授课体系免费公开;管理结构呈扁平状、网络化;精简的行政体系以公共服务为主……刘经南一一列举,他高度评价协同创新中心这一组织形式,“这是21世纪最伟大的创新。”
武大精神大讨论:实现梦想的集结号
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从专业到就业,从梦想到情感,从困惑到期冀,刘经南一一详细作答,他给学生带来了身体力行的感悟,宽和的笑容中流露着对学生的喜爱。当有学生问到他所理解的武大精神时,他说武大精神凝炼在校训中,“自强、弘毅”指向人文精神,“求是、拓新”指向科学精神。
在120周年校庆之际,举办武大精神大讨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定位、使命、任务、责任、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再认识,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人心、实现中国梦和武大梦的集结号”。刘经南的这番话语,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据了解,从2012年起,学校通过论坛、座谈、访谈、笔谈等形式,开展武大精神大讨论。截至目前已举办两次研讨会,邀请了院士、资深教授、知名学者、机关干部和学生代表等座谈研讨;组织开展了“武大精神之我见”征文活动;以访谈、笔谈形式,收集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和知名校友对武大精神的体会等。
此次论坛由副校长谢红星主持,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与会。据了解,由党委宣传部举办的大学文化与武大精神论坛,是武大精神大讨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将陆续邀请院士、资深教授、杰出校友等举办系列报告会。
(摄影:吴江龙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