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中国科学报】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创新经”

发布时间:2013-06-19 08:28 来源: 作者: 中国科学报记者陈彬阅读:
A A A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仁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等带领下,该实验室连续三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优秀实验室,并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对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来说,今年329日这天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该实验室与泰国科技部(GISTDA)正式签订协议,合作建设泰国地球空间灾害预测系统。

“这是继2007年,武汉大学第一次与国外的政府部门签署共建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后,实验室为深化中泰测绘遥感科技合作所启动的又一个标志性项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该实验室党委书记杨旭这样说。

在实验室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类似的“第一次”其实并不稀奇。这些年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仁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等带领下,该实验室连续三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优秀实验室,并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坚持:瞄准方向 不断前行

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从成立之初,就将研究方向定位在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领域国家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由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9年,实验室教授李德仁指导其学生龚健雅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面向对象GIS的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John Trinder评价道:“GeoStar是国际上面向对象GIS的领航者。”这一成果引领了国际上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为了将这一理论和方法变成可用的系统,实验室组成科技攻关团队,夜以继日开展技术创新。

1993年,研制出自主版权的面向对象GIS基础软件“吉奥之星”。之后,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的理论、方法和标准体系,研制开放式虚拟地球共享集成平台GeoGlobe。系列成果于2001年、2005年、2010年先后 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相关成果已成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天地图”的核心支撑软件。

“这其实是实验室创新特点的一个典型代表。”杨旭说,即围绕某一条学术和技术主线,开展持续不断的研究;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充分结合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有些研究可以持续几十年不间断,最终形成既能满足实际需要,又立足于国际前沿的技术。

自由:给科研人员最少的束缚

国内很多科研院所给科研人员设定一定的科研“指标”,似乎是一个通行的管理办法,但在该实验室,这一通行办法却没有被采纳。

据杨旭介绍,实验室不会给研究人员设定所谓指标,要求他们在单位时间内一定完成,而是在制度上给予其最自由的发挥空间,在物质上给予其最有力的资源配置。“我们要让科研人员能够安下心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

在实验室,让研究人员觉得“自由”的并不仅仅是科研氛围。

不久前,28岁的邓鹤翔成为武汉大学教授,此事曾引起普遍关注。而事实上,如此推贤并非武汉大学的第一例。“早在2010年,我们实验室另一名28岁青年学者就被破格提升为教授。”杨旭说。

杨旭表示,实验室历来有着提携年轻人,给年轻人发挥空间的传统。李德仁、龚健雅等一批学术带头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实验室的青年教师们能力很强,因为暂时没有取得硕士、博士导师资格不能招收研究生,在老一辈学术带头人的帮助和支持下,他们通过融入学术团队获得指导研究生的机会,学术得到很大提升。

“在科研中,年轻人基础很好、思维开阔、干劲十足,有着自身独特的科研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杨旭说。

产业化:成果不能搁置起来

发展20多年,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足可用“丰盛”二字来形容。

据统计,近年来,实验室先后主持“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5 项、主持“863”计划重点重大项目5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 项。

上世纪90年代,该实验室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士张祖勋主持研发的全数字化自动摄影测量系统取得重大进展,1993年,该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随后,他们又将成果形成了商业化软件,并作为产品推出。如今,该软件已成为世界三大数字摄影测量软件之一。

2000年,该实验室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主持完成的“国家高精度GPS网布测方案、施测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对我国GPS定位技术以及国产自主版权大型软件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作用,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7年,李德仁主持完成的“基于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截至2010年,该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已达1.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成果都组建了专门的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和销售推广。这种由学校和企业资源整合的成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对此,杨旭表示,实验室历来重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科研成果不能搁置起来,否则非常可惜。”为此,实验室始终保持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有些老师甚至长期在企业兼职,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6/274051.shtm

(稿件来源:《中国科学报2013611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