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密歇根湖与珞珈山的相依相伴

——武汉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教育改革合作十周年巡礼

发布时间:2018-06-25 14:55 来源:医学部 阅读:
A A A

通讯员:蒋明 余峰 童欧慧

 

编者按: 621日,武汉大学医学部举办中美班毕业师生座谈会,庆祝临床医学专业第五届中美医学教育改革实验班学生毕业。常务副校长冯友梅,以及中美实验班项目负责人、师生120余人参加。武汉大学医学部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于2008年启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改进我校医学教育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构建模块化整合课程体系、建设系列医学整合课程、推行小组讨论式学习、增加形成性评价、创新课程管理模式……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与武汉大学开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的10年。

回首这10年,“教学改革”如同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两校医学教育合作项目的全过程。双方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创办“五年制中美实验班”,共培养4届学生191人;双方互派师生访学逾200人次;定期召开视频会议60余次;共同举办2次医学教育国际会议……

 

▲中美医学教育改革实验班课堂

相遇

20008月,四校合并的新武汉大学成立。学校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加强医学专业内涵建设,医学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和中国医学教育新要求,医学人才培养还有待加强。

20075月,武汉大学医学部代表团访问位于密歇根湖畔的芝加哥大学,全面了解美国芝加哥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同年,武汉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签署关于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合作协议书。200810月,武汉大学医学部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签署医学教育改革合作协议。

20099月,双方在武汉大学创办“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中美实验班”,组建2个小班,每小班25人,共50名学生。实验班以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采用模块化整合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强化基础与临床结合,推行小组讨论式学习,增加形成性评价,加强教学质量保障,在第一学年实施早期接触临床。

芝加哥大学成立WUMERwuhan university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武汉大学医学教育改革)团队,参与武汉大学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师培训,派出部分教师担任武汉大学课程组共同负责人。

2009年启动“五年制中美实验班”之后,2011年,新课程体系推广到所有长学制学生,2014年在临床医学专业所有班级中推行。教学改革从“实验”变成“普及”,从而整体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目前,累计1600余名医学本科生从该项目中受益。

相知

10年来,中美医学实验班已毕业五届学生共计238人。实验班学生是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随机选择产生而非“拔尖模式”。各种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实验班”学生知识、态度和能力的综合评价明显高于传统班学生。课程联考分析显示:实验班学生各科平均得分高出传统班学生510分。首届毕业生50人,41人出国和升学,升学率82%,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7%2015-2017届毕业生出国和升学率达75.9%。不少学生到耶鲁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名校深造。

2008年至今,芝加哥大学不同学科的教师180多人次来武汉大学开展教学研讨、教学示范、教学培训,武汉大学参与教师达1000多人次;武汉大学医学部先后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93人次赴美进行3-6个月的教学研修。参与教改的教师获批教学研究课题94项,在国内外医学教育期刊上发表论文208篇,其中国际医学教育期刊发表英文论文17篇,2篇论文获全国医学教育百篇优秀论文一等奖。2012年、2017年,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两次联合举办“国际医学教育论坛和研讨会”,来自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和国内医学院校400多名代表参会。

师生是项目的推动者和实践者。2009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胡苏萍开始在首届中美实验班教授CPPT课程——《临床病理、病理生理与治疗学》。“在病例讨论课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学生发言次数少,我就不断提问,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促进同学们课后自主学习。”她始终坚持用心、真心、倾心对待每名学生,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虽然我离开了心爱的临床工作,但在中美实验班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胡妈妈’,也算是教学相长了。”因为在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胡苏萍荣获武汉大学第六届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

在第五届中美实验班毕业生座谈会上,学生们敞开心扉,与老师积极互动交流。有的学生希望可以早点接触到科研和临床,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有的学生提议进一步改进讨论课的方式,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病案开展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老年病学》《全科医学》《肿瘤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可以穿插在见习中,从而强化知识记忆……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共叙师生情、共话教改路。

北京大学2014级医学博士毛乐乐曾是2009级首届中美医学班学生,她在本科毕业后感叹道:“很庆幸自己加入了第一届中美实验班,在这里不仅收获了知识、技能、思维,还有师生之情、同学之谊。如果再回首如何把优秀的本科医学生培养成医学领军人才这个话题,中美实验班的教改项目历程无疑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由于在湖北艾滋病防控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芝加哥大学谢尔教授获2011年湖北省政府编钟奖,这是外国在鄂专家的最高荣誉。

相伴

谢尔从2003年开始,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传染科桂希恩教授一道深入湖北巴东、十堰、浠水、襄樊、随州等地开展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培训工作。他每到一地,都会主动握住艾滋病人的手询问病情,给他们鼓励,以实际行动消除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歧视。2004年,桂希恩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2006年,谢尔被评为全球50名艾滋病战士。直到现在,谢尔每次来汉访问时,都要为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进修学习的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授课。

中美医学教育改革项目协议签订后,谢尔四处奔走,积极设立项目协调办公室,同时组建6人的项目专家小组以及25名教师团队,并筹措资金250万美元。已年过花甲的谢尔,每年都会往返中美两国1-2次,并积极参加中美远程电视电话会议,及时沟通教改项目的进展情况。他常常亲自安排赴美教师行程,提前与芝加哥大学相关科室取得联系,指定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原武汉大学医学部部长周云峰作为项目启动者,一直以来倾情倾力为医学教育改革呕心沥血探索新模式。“在芝加哥大学学术交流期间,CPPT课程令我耳目一新,其授课方式完全弥补了我们过去在授课中出现的分离、脱节、重复与遗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3年,第二份协议顺利签订,双方合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本次中美实验班毕业生座谈会上,冯友梅寄语学子:“你们选择了集人文、科学、艺术于一体的医学专业,经过中美班的浸染,日后将要奔赴医疗卫生战线,希望你们永葆家国情怀,心存感激、志存高远、有所作为。记住,只有基础扎得越高越宽越深,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2014届毕业生王时尧,毕业后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学习,目前在美国做一年级住院医师。中美实验班的经历不仅使他在学习的思维模式上变得更加高效、整合,也更好地了解到各学科领域的前沿。“美国住院医师、医学生在学习病例的时候,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我在医学部上课时候是一致的,于是我很快就融入到讨论的氛围中。”正是因为受到了中美班的良好教育,王时尧在美国的深造之路才走得更顺畅。

随着教改项目的不断推进,整合课程体系日益成熟,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也将这些改革成果应用于本校教学,达到了双方共同研讨、相互促进、成果共享的合作成效。而且,凝聚着中美教改项目结晶的《武汉大学医学教育改革经验》专著(中英文版)即将出版发行。

10年相依相伴,让密歇根湖与珞珈山的精诚合作愈发情真,尤其意切。

(编辑:陈丽霞、周丽园)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