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陈思宇、王琼、殷娜)1月6日,湖北省科技大会在武汉召开,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武汉大学夏军院士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定明月教授、张振涛教授获青年科技创新奖,武汉大学牵头项目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5项;另有参与项目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
夏军院士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致力于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非线性研究,创新了时变增益非线性模型与方法,解决了复杂水文系统非线性模拟难题,在我国和全球60多个不同气候带的洪水预报及防洪减灾中得到验证与应用;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流域水系统和长江模拟器等成果,应用到我国长江以及黄河、淮河和西北地区水管理,产生了突出效益,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际水资源研究与环境管理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在推动湖北省、国家和全球水安全科技进步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定明月、张振涛获青年科技创新奖。定明月长期专注于碳中和领域碳基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在低碳能源小分子定向催化转化,钢铁、水泥等重排放工业CO2减排利用、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曾荣获2024年度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奖(全国11项),研究成果在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领域应用广泛。张振涛长期从事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针对此类疾病发病率高、诊断和治疗困难等现状,张振涛及其团队发现了神经损伤的新机制,开发了新的诊断手段和治疗策略,该发现对认识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诊疗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我校牵头项目获一等奖7项,其中4个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个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分别是——
庄林团队围绕碱性聚电解质电化学技术问题,实现从科学原理到材料器件的关键突破,推动了这一新领域的兴起和发展,使我国在新一代燃料电池和电解技术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关键材料碱性聚电解质实现了从“书架”走向“货架”的巨大转变,这一进步将为我国绿氢生产和CO2转化利用等碳中和技术提供重要的材料与技术支撑。
尹万科团队围绕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全纯不变量和全纯映射展开研究,解决了沃尔夫奖得主Moser提出的Bishop正规型猜想、Dolbeault等提出的余二维CR奇异流形的复Plateau问题以及等维华罗庚区域间全纯逆紧映射的刚性问题。提出了单位球间全纯逆紧映射的间隙猜想并解决了第三个间隙现象,在Bloom猜想和D’Angelo猜想上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李姝团队深入研究了病毒核酸识别和抗病毒天然免疫时空调节机制,发现了抗DNA和RNA病毒天然免疫识别及信号转导调节的一系列分子,推动了对抗病毒天然免疫有效启动和适时终止机制的了解,为人类最终阐释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规律、防治感染和免疫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知识信息。
夏桂松团队围绕从遥感图像数据到地物信息和知识转化的科学难题,通过多粒度大规模遥感解译基准数据构建理论、多维度遥感图像旋转框目标检测深度模型、多层次遥感图像场景与地物分类方法,系统地建立了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体系。该成果在对地观测、国防安全、灾害应急、智慧城市等领域已深度应用,推动了国际遥感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
3个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分别是——
徐箭团队的成果面向电网频率安全需求,聚焦直控式负荷规模化调控关键技术,首创了受控负荷阻尼因子的概念,突破了蓄热型工业负荷有功安全精细化调节技术瓶颈,攻克了配电网馈线负荷有功连续自适应调节技术难题,实现了基于受控负荷阻尼因子的规模化直控式负荷的分散协同控制,有效提升了系统频率调节性能和新能源消纳能力,对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并确保其频率安全意义重大。
沈焕锋团队围绕国产卫星数据的辐射质量瓶颈问题,开展了20多年理论、技术与应用的贯穿式研究,构建了多层统一的辐射质量提升理论框架体系,攻克了系统辐射定标、复杂退化校正、全链辐射提升等关键技术,应用于我国资源、环境、气象、海洋等多个系列国产卫星的业务化地面处理系统,大幅提升了国产遥感数据的定性表达与定量刻画能力,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测绘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喻爱喜团队聚焦四肢骨与软组织缺损诊疗难题,开展了系统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建立了可实时动态显示微米级四肢循环系统生理及病理状态的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四肢骨与软组织缺损围手术期的精准诊断并介导皮瓣切取等修复手术;设计制备了钽系列生物骨植入产品,适合修复严重非规则性骨缺损;创新研制了新一代负压技术材料及相关产品,满足了临床上不同场景、不同类型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需求;创建了系统规范的新术式,适配修复各种类别骨与软组织缺损,建立了该系列疾病临床诊疗的新策略。
(摄影:金鑫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