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迎校庆看变化】自强不息珞珈魂

发布时间:2013-11-29 16:48 来源:武汉大学报 作者: 记者杨欣欣阅读:
A A A

编者按:“迎校庆看变化”系列报道栏目,本篇已是尾声。近期,我们连续推出了8篇报道,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鼓舞人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和省市报刊,及相关新闻网站等媒体,刊发了其中的稿件或摘发了主要内容。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齐心协力将武大建设好、宣传好,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

 

初冬,武汉大学校园里银杏铺金,红枫欲燃。著名的樱花大道一侧,“百步梯”之上,美轮美奂的老图书馆高耸入云,正暗合“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在武汉大学120周年华诞之际,这座上世纪30年代初建成的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已开辟为校史馆。

来到这座殿堂,耄耋老者饱含深情的热泪,中青年校友满脸都是自豪,意气风发的学子带着景仰,年轻的面孔不时流露出一丝凝重……

这里典藏了一所大学12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明诚弘毅:一所大学的历史担当与时代责任

11月底,武汉大学周恩来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从中,人们不仅能了解到1938年珞珈山上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还能深刻体悟到老建筑的文化底蕴。那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探寻武汉大学之魂,首先离不开“自强”二字。学校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诞生于积贫积弱的中国,它是近代高等教育颇具象征意义的发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武汉大学百余年来引领时代潮流、振奋民族精神的自觉,正是肇始于此。在孕育之初,它就烙上了“红色”印记。学校地处辛亥首义之地,在革命大潮中得风气之先。13位党的一大代表中有5位武大校友,陈潭秋、董必武、李达、李汉俊等为建党做出过重要贡献;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曾就读于珞珈山;党的五大在学校附小礼堂召开。

国立武汉大学时期,学校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更是可圈可点。

1928年,李四光骑着毛驴一路勘探,在东湖之滨选定“最理想的大学之所”,闻一多改山名为“珞珈山”。第一任校长王世杰带领师生,半年植树50万株。“今日在该处树木,明春即能在该处树人也。”这就是一所大学朴素而伟大的梦想。

此时建造的中西合璧的早期建筑,有1526栋于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相映生辉,武汉大学成为世界最美校园之一。

1938年寓居武大的郭沫若,称此地为“物外桃源”。彼时,国共两党要员云集珞珈山,周恩来、蒋介石在校园的山路上散步时相逢,共商抗日大计。

抗战八年,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在极为恶劣的环境里,师生积极引领、传播学术文化与进步思潮,学术报国,热血救国,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抗美援朝中300多人走上最前线;李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直至为真理而献身;陶德麟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领跑者之一。

“抗艾英雄”桂希恩深入艾滋村,将患者带到家里同吃同住,用生命求证科学,用真情感动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楷模杨昌林,用大爱为藏族学子筑起武汉之家;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带着患病父亲艰苦求学,品学兼优;全国无私奉献优秀大学生赵小亭,为志愿服务献出年轻生命……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写就绚丽诗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阅一部校史,超迈坚忍、刚健有为的品格和气质,在武汉大学代代传承。而各个时期的校训,从“朴诚勇”、“明诚弘毅”,到“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也可见一斑。

追寻历史,是为了烛照未来。近两年来,对“武大精神”的讨论一直如火如荼。正如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说,历史中浸透了一种永远感召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今天的纪念,是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处,反思当下,面向未来。

 

求是崇真:一所大学的学术勃兴与文化传承

新落成的仿老建筑校门牌楼,背面“文法理工农医”六个篆体字,仿佛在诉说着一所大学执着的理想。从“上备国家任使”,到“全国知识的中心”,再到“顶天立地的大学”,“武大梦”一脉相承。

2013年,这所120岁的名校依然迈着轻快的步子,跨越式地向前行进。

这一年,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化学进入世界“百强”;4个学科在全国评估中排名第一位。国际高水平学科建设获得重大突破。

这一年,《自然》子刊发表武大领衔完成的国际首个蝎子基因组图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并高度评价学校北斗卫星和杂交水稻科研工作;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居全国高校第二。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标志性成果。

这一年,武大参与合建的昆山杜克大学获批正式设立,面向全球招生;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共建,也是武大在海外参建的第四所孔子学院成立。国际舞台上频频发出武大声音。

在探求真知的道路上,学校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而且始终把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作为价值追求,努力当好思想库、科技库和人才库。

2011年,武汉大学新增5位院士,一时传为佳话。武大的“院士方阵”已达120余人,其中在校的有15位。测绘学科孕育了11位院士,三代院士接力书写“世界三强”之一的传奇。

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传统,在百年武大渊源有自。学校各个时期都是名师荟萃,三四十年代成为拥有六大学院、最具综合性的大学,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8篇文章,跻身“民国五大名校”之列。

黄侃、陈源、刘永济、刘博平、叶圣陶、朱光潜、黄焯、曾昭抡、汤佩松、高尚荫、李国平、桂质廷、王之卓、张瑞瑾、唐长孺、马克昌……每一个名字在中国学术史上都灿然生辉;从珞珈三女杰到五老八中,从院士到资深教授,从学术世家到教学名师,他们将武大的诸多学科推向了国内前沿。

目前,李德仁、谭崇台等知名学者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龚健雅、舒红兵、李建成等年富力强的新一代学者,早已挑起了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大梁。

“哈佛三剑客”的传奇一直被武大人津津乐道,也是学校汇聚一流学者、赓续学术精神的生动剪影。

20世纪40年代前期,哈佛大学3位优秀的中国留学生韩德培、吴于廑和张培刚,被同学们称为“哈佛三剑客”。抗战结束后,受周鲠生校长之邀,3人先后回国到武大任教,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与此同时还有几位大师,同样取得了非凡的学术成就。在他们的带领和熏陶下,武大相关学科走到了全国前列,尤其是国际法、环境法、吐鲁番文书、发展经济学等,首屈一指。

学术大师和优秀学者的共同开拓,极大地深化了珞珈山自由竞争的学术氛围和氤氲深厚的人文底蕴。大师们对于武大学术和校风的巨大影响,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便已初见端倪;到了八九十年代,更是历久弥新;直至跨入新世纪的门槛,仍不绝于缕。他们的风范和风骨,也将永久地浸润斯山斯水、斯人斯地。

 

敢为人先:一所大学的改革理想与创新精神

修葺一新的鲲鹏广场上,一群群学子在雕塑下流连、留影,念着基座上“云博九万,水击三千”的诗句,眼里浮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这座校友集体捐建的鲲鹏雕塑旁,琉璃碧瓦的宋卿体育馆内,满是生龙活虎的身影。

120年间,从武汉大学毕业的学子,已达到浩荡的50万之众。

1932526日,蔡元培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庆典上演讲时说:“将来武汉大学之荣誉,决不仅在教职员,而尤在学生。”

如今,武汉大学被誉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校友足迹遍布全球,成为各界巨子、社会中坚。

改革开放之初,武大走在时代大潮的最前沿,率先推行学分制等一系列改革,成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被称为“高校中的深圳”。

新世纪,在“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目标的引领下,学校树立了“三创”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又一次竖起了教改旗帜,在无数次勇敢的尝试中,为中国高等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有几个例子很能说明武大人才培养的风格和特色。连续两次舌战狮城夺冠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论蔚然成风,并走进课堂,依托的是人文武大的深厚底蕴;获得全球大学生创业挑战赛冠军,体现了突出的创新精神,靠的是兴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心、实行创新学分制等鼓励举措;本科生邓量子大三就被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看中,到休斯顿大学跨级攻博,凭的是扎实的专业功底;成为全球最盛产记忆大师的地方,在武大,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各类学生都有成才的途径和机会。

15位国家教学名师、丰富的“国”字号教学资源、400余门通识课程、五位院士为本科生合上一门课等知名品牌、30多个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造就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弘毅学堂……这里是学习的天堂、成才的沃土。

武大杰出校友易中天说,“大学生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熏陶出来的,为什么要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武汉大学?因为百年老校是多少代学人养出来的,就像我们珞珈山上、东湖之滨,钟灵毓秀,地灵人杰,风景好,风水好,风气好,这么好的风,熏也熏出个人才来!”

的确,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都带着鲜明的武大特色。武大作家群享誉全国,从叶君健到齐邦媛,从熊召政到方方、池莉,他们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学期间的熏陶。黄彰任、田源、雷军……建树卓著的实业精英们,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还有一股“敢于闯”、“不服输”的精神。

对此,同为武汉大学杰出校友的泰康“老总”陈东升深有体会:“人文关怀、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造就了武汉大学既质朴又浪漫的气质。在我的事业和生活中时常会看到这种影子,这是在武大四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渗透的一种精神。”

 

忆往昔,沧桑巨变成历史,多少俊彦领先声;看今朝,凤鸣盛世续华章,无数新人立伟业。前不久,校长李晓红院士和学子相聚一堂,畅谈“武大梦、我的梦”。他说,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综合性、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我们要努力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世界上最美的大学,具有卓越精神的大学。”

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

(“迎校庆看变化”系列报道之八)(完)

 (编辑:肖珊)

>>>【迎校庆看变化】奋力追逐“武大梦”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26168.htm

>>>【迎校庆看变化】夯实基础 迈向一流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39230.htm

>>>【迎校庆看变化】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39246.htm

>>>【迎校庆看变化】探寻创新人才培养的金钥匙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39275.htm

>>>【迎校庆看变化】打响珞珈学术品牌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39299.htm

>>>【迎校庆看变化】不拘一格用人才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39332.htm

>>>【迎校庆看变化】迈向国际范儿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39369.htm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