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迎校庆看变化】奋力追逐“武大梦”

——前进中的武汉大学巡礼

发布时间:2013-11-13 17:44 来源:武汉大学报 作者: 记者 杨欣欣阅读:
A A A

开栏语:20131129日,武汉大学将迎来120周年华诞。120年不平凡的历程,武汉大学树木树人,追逐梦想,谱写了壮丽与辉煌。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在校庆建设年和校庆年,武汉大学报和武汉大学新闻网以专栏、专题等方式,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可喜变化、师生校友情怀与希望等,营造了浓厚的校庆文化与舆论氛围。在校庆日即将到来之际,特隆重推出“迎校庆看变化”系列专题报道,全面回顾学校各方面的办学成就和经验启示,以期进一步振奋士气,凝聚共识,促进发展,为美丽的“武大梦”而共同奋斗。

 

2011年,武汉大学新增五位院士;学校进入泰晤士报世界大学400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2年,地理空间信息科学“全球领袖奖”花落我校;武大参与合建的昆山杜克大学正式揭牌,学校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3年,4个学科在全国评估中排名第一,居全国第六;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化学首入世界“百强”,国际高水平学科建设获得重大突破。

新的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的使命。作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府,武汉大学在共圆“中国梦”的征程中,责无旁贷地担当起重任,不断做出新贡献。跨越三个世纪历史长河,历经120载风云变幻,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武汉大学奋力追逐心中的梦想。

 

质量铸就生命力

201111月,在美国举行的全球大学生创业挑战赛上,武大学子击败其它27支名校代表队,一举夺冠,这是继清华大学后中国代表队第二次夺得该项赛事头奖。

2010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总决赛中,武汉大学辩论队勇夺冠军,站在了国际华语辩论赛的巅峰;2011年再次夺得最高奖。

物理基地班本科生邓量子,被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一眼看中,到美国休斯顿大学跨级攻读博士学位,朱经武认为他是“最有潜质成为物理学家的学生”。

面对一个又一个“武大现象”,喜欢刨根问底的媒体记者发问:“人才培养质量的神话是如何诞生的?创新人才缘何批量产生?”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跨学科人才培养、中外联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在全国率先推行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师生互选、硕博连读、“直博生”制、全英文教学……教育教学改革为人才成长插上翅膀,助学子展翅高飞。

我校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5位,人数列全国高校前茅,高水平的师资让学子享受优质的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拥有量,均居全国高校前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武大以获奖总数12项、一等奖3项的佳绩名列全国前茅……一系列指标表明,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水平稳居全国前列。

旺盛的生命力来源于以质量为本的发展战略。从确立“三创”教育理念到形成“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共识,学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基地班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以双学位班培养复合型人才,以试验班培养特色人才,以中外合作班培养具有国际学习经历的人才;近年来又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组建“弘毅学堂”……构建起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五院士为本科生合上一门课、名师争相上讲台、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热……一道道靓丽风景,一个个闪亮品牌。“武大模式”、“武大经验”,硕果累累,在全国再次擎起教改旗帜,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新鲜经验。

 

创新增强竞争力

20131015日,《自然》子刊发表了由武汉大学领衔完成的马氏正钳蝎基因组测序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绘出蝎子基因组图谱。

201012月,舒红兵团队第三次在《细胞》子刊《免疫学》在线发表论文,为国际天然免疫研究再做新贡献,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3年,我校43项成果获第六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居全国高校第二;自该奖评选以来,我校获奖总数为176项,居全国高校第三。

宗福邦团队皓首穷经,18年著成《故训汇纂》,屡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殊荣。众多学者板凳甘坐十年冷,在原创性科研领域孜孜以求。

创新的主旋律始终贯穿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创新,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自然科学研究优势与特色明显,近5年已进入全国十强;人文社科科研更是一直稳居全国最前列。

一流成果产生于一流学科。我校以重点学科建设抢占制高点,以振兴基础学科夯实发展根基,以跨学科研究推进交叉融合,在大学科视野里开展学科创新,大大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一流学科孕育一流人才。拥有李德仁、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等院士的创新团队,为中国测绘科学牢牢占据世界前三名立下汗马功劳。2010年,学校引进邓子新院士等40多位海内外学界精英,2012年、2013年又先后面向全球招聘了一批学院院长等学术带头人。同时以“351人才计划”重点扶植校内优秀人才。一批批科研新秀横空出世,一位位未来大师蓄势待发。

20101022日,温家宝总理在武汉调研时,参观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创新成果展,对武汉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成果给予高度赞赏。同年底,落户光谷生物城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正式入驻运行,由武汉大学牵头,整合湖北省生物技术科研、人才资源,院长邓子新雄心勃勃:“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国家乃至国际前沿一展身手。”

 

服务扩大影响力

2013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校科研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

在光谷展示中心,刘经南院士介绍了北斗卫星相关情况和我校自主研发的核心芯片等成果,在湖北率先建立并在全国推广的北斗地基增强网,使精度服务提升到厘米级。

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察看时,朱英国院士介绍了武汉大学红莲型杂交稻和稻种情况,我校培育的杂交稻良种累计已推广亿亩以上。

2013年,武汉大学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成立。我校已与法国、美国、德国、英国合作建设四所孔子学院,多次获评“优秀”。

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武汉大学以开放办学的姿态,在服务社会中不断提升影响力。

李德仁、桂希恩、朱英国先后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占目前全部获奖人数的1/3,成为武大学者在“天”——地球空间信息、“地”——粮食生产与安全、“人”——艾滋病防治三方面服务社会的杰出代表。

学校始终把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作为价值追求,努力当好“思想库”、“科技库”和“人才库”,为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智力支持

台湾研究所、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一个个多学科融合的平台,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武大学者积极回应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一个高水平的“珞珈智库”正在形成

兴办企业、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到创办高水平研究院、鼓励大学生创业,武汉大学立体格局服务社会已步入佳境。南北极考察、三峡工程、北京奥运会、高铁、电网、低碳能源开发……都活跃着武大人的身影。

每年金秋十月,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留学生汇聚一堂,展示各国文化,许多驻华使节也参与其中。武大留学生规模名列全国高校前10位,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已成为湖北省十大外事活动品牌之一。

从单纯法语教学到多学科交流,武大与法国合作30余年成果丰硕,成为中法合作的典范。重点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校办学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国际化理念渗透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科研新方向。

 

文化提升软实力

黄碧海放弃出国做博士后的机会,照顾植物人母亲,创造生命奇迹,被称为“最孝博士”,当选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黄来女带着患病父亲艰苦求学,自强不息,品学兼优,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赵小亭为志愿服务献出生命,获全国无私奉献优秀大学生、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他们是武大1万余名学生党员的杰出代表。学校党委提出“用党的力量凝聚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通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在凝聚、在升华,学校软实力不强增强。

武大有9位国家马克思主义工程首席专家,居全国第二。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党员教师为主体的党建理论专家群体,产生了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课改项目《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已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精品课程。

“荧荧红烛,巍巍师魂;身立杏坛,首修人品。”我国高校首个《师德铭》在武大产生,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师德楷模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

珞珈山下四时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带给学子精神的洗礼。众多社团、讲座,名噪全国的珞珈金秋艺术节、樱花诗赛……一道道文化景观,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柱。

“馆阁凌空,气宇轩昂,鳞次栉比,美轮美奂。”一首《珞珈赋》,道出了武大校园之美。山高水长,流风甚美,在迎接12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武大精神”大讨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使命激发创造力

“武汉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综合性、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我们要努力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世界上最美的大学,具有卓越精神的大学。”2013117日晚,校长李晓红和学子相聚一堂,忆往昔,论今朝,畅谈“武大梦、我的梦”。

“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200911月,刘延东同志在武大考察时说,近年来,武大定位科学,发展目标明确,一直在努力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和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推动学科、学术、学风、学者、学生协调发展,“显示了蓬勃生机,赢得了广泛赞誉。”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武大人满怀希望。学校提出,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打造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构建世界一流的学科,取得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扩大全球声誉与影响,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最终屹立于国际名校之林。

办“顶天立地”的大学,不只是豪言壮语,它已内化为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顶天”,就是要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在世界教育大格局中占领一席之地;稳固、提升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中的位置。“立地”,就是要主动服务,寻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以服务求支持,政府有需求,学校有行动”,扎根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校党委书记韩进指出,武汉大学有实力,有目标,有良好的状态,任务非常重。我们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只要我们有持之以恒的“蚂蚁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蜗牛精神”,就一定能够朝着发展目标加快步伐,在建设一流大学、在实现“武大梦”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忆往昔,沧桑巨变成历史,多少俊彦领先声;看今朝,凤鸣盛世续华章,无数新人立伟业。站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激荡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大潮,武大人一路高歌,逐梦前行。

(“迎校庆看变化”系列报道之一)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