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迎校庆看变化】夯实基础 迈向一流

——武汉大学学科建设巡礼

发布时间:2013-11-15 17:56 来源:武汉大学报 作者: 记者 杨欣欣 严航阅读:
A A A

2013111日公布的ESI世界学科排名,武汉大学化学学科位居第97名,我校学科首次冲入世界“百强”行列。

我校共有11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意味着这些学科进入了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也标志着我校国际高水平学科建设取得突破。

建设一流的学科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也是武汉大学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大学科理念,跨学科融合

2012128日,我校牵头,集中全国相关科研院所优质资源、依托相关部委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隆重揭牌,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家智库、学术创新基地、拔尖人才培育摇篮。这是落实国家“2011计划”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协同创新已成潮流。致力于跨学科、跨高校、跨部门的协同创新,是武汉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目前,我校已培育了8个协同创新中心。

一流的人才孕育于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成果产生于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是培育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上质量、上水平,从而全面推进学校发展。

校党委书记韩进指出,学科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总体设计与技术实施相结合,遵循学科内在规律,促进学科长远发展。

四校合并后,由于学科优势互补,学科综合成为武汉大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基于此,早在2002年,我校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大学科建设”理念,改革过去单纯的学科点建设模式,一方面将学科建设作为一项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以学科群落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形成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谁站在跨学科的制高点上,谁就能赢得学科发展的未来。

我校早在2003年就开展了跨学科SARS对策研究,开国内高校之先河。20101018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中,武大的“无人驾驶车”获得第二名。该项目集中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与机械学院等单位的20余位师生,是一个以问题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会聚多学科人才联合攻关的跨学科成果。

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也是学校支持交叉学科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目前正在筹办中国质检大讲堂,打造国内一流的学习交流与思想对话平台,更好地服务国家质量战略。

同时,打破学科和行政壁垒,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推进不同学科融会贯通。

以“985工程”13个创新平台(基地)为重点构建起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平台,学校自行策划组织了12个多学科建设平台,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搭建了60多个高水平跨学科研究机构,跨学科研究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敦煌莫高窟,武大专家正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测绘遥感技术,为壁画等艺术品标注精确数字。“数字敦煌”这一大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集中了我校多学科优势。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充分整合历史、遥感、物理、化学、生科、建筑、医学等相关学科力量,集文理工医为一体,是目前我校学科交叉密度最大的跨学科研究机构。

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2009年获文化部批准建设,连续编纂出版了《中国文化创新报告》系列报告,多项成果分别被文化部、财政部等采用,正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研究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2013525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与武汉大学协同共建的台湾研究所正式揭牌,充分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同时汇聚融合校外各种社会资源,努力建设服务中央和省委对台工作、涉台决策,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地。这是我校力促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跨学科研究的又一重要平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不断交叉、互渗,多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发展,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23个学科排名全国前十位,其中4个排名第一、9个进入前三、14个进入前五;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六位。评估结果显示,我校特色学科突出、优势学科明显、基础学科稳中有升,学科水平全面提升。

所谓一流大学,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必须有若干个学科是世界一流的。因此,学科发展不能齐头并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强化优势学科,巩固基础学科,坚持特色发展。

我校始终紧抓重点学科建设、抢占学科制高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基地涵盖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所属政治经济学等,共有9位教授当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居全国高校第二位。承担多项“马工程”等项目,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成为我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一个范例。

重点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我校已构建起国家、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三级体系,其中国家重点学科包括5个一级学科(涵盖29个二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另有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5名院士、9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主要来自国家重点学科或湖北省重点学科;学校还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团队。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注重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增强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汇聚人才,打造团队;注重构筑平台,集中财力建设一批重点研究平台和基地;注重以创新成果服务社会。

多年来,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一直引领着学科发展的潮流,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在其带动下,信息管理学院的相关学科已形成了良性学科群落,传统优势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带动了新兴学科的发展。

我校始终坚持振兴基础学科,夯实发展根基。

强大的基础学科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我校基础学科积淀深厚,具有传统优势,成就了武大的百年辉煌。然而,一段时间,有的基础学科发展速度不尽如意,不能适应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

2005年,《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出台,重点建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7个一级学科。提高基础学科原始创新能力,带动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促使学科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跃上新台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与能力。同时带动大批相关学科共同发展,促进学科结构优化和学术地位提升。

目前,基础学科建成了1个一级、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每个基础学科均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学科群不断壮大,并向医学拓展。由我校牵头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引领着湖北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正致力于打造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基地。于丹教授坚守梁子湖20年,使梁子湖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良性互动也日见成效。庞代文团队创建了“化学生物学学科”,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通过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彰显自然科学实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学科,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群,学校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国际视野,一流目标

学科的发展水平代表了大学的实力,是衡量一所大学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主要标志。要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就必须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武大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不仅频频亮相,而且以雄厚的实力屡获国际大奖,发表高水平论文,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等。这一可喜现象,反映出我校瞄准世界一流,以国际视野开展学科建设的魄力与成效。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全球领袖奖”花落武大,使我校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群世界三强的地位更加巩固。由其支撑的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ESI排行世界前1%;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测绘科学与技术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综合实力稳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举世瞩目的创新成就。

张俐娜院士获国际化学大奖安塞姆·佩恩奖,与武大化学学科跻身世界百强相映生辉;易显河教授主编的英文刊物入选美国SSCI源刊,成为中国大陆学者主办的法学类唯一的SSCI源刊(全球10个)……武大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出色表现,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学者的力量。

学校坚持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流学科、一流学者的交流合作,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数学与统计学院充分利用国际办学资源,支持年轻教师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师从名师做访问学者或博士后研究,2007年以来有40余人次赴海外进修、访问或深造。海外游学的经历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也提高了学院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学生国际化培养已形成规模和气候。校际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实习、比赛,国家公派……各种交流项目,让学子在国际大背景下学习成长。“珞珈讲坛”等平台不断邀请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让学生与大师面对面交流。

学校参与建设昆山杜克大学;在海外共建了4所孔子学院;“汉推基地”服务全球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影响广泛。

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学校和各学院(系)都采取了有力举措,促进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学科和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以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资源与管理、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学科群,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学科进入ESI排行1%,学校也在2011年进入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400强。

2015年,稳固在中国高校第一方阵的地位,部分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200位;2043年,即建校150周年时,总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100位。”校长李晓红如此描绘学校今后30年的发展蓝图。

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提升实力;只有提升实力,才能迈向一流。建设一流学科,让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武大梦”越来越清晰,必将早日变成现实。

(“迎校庆看变化”系列报道之二)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