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迎校庆看变化】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

发布时间:2013-11-19 08:49 来源: 作者: 记者 李霄鹍 吴江龙阅读:
A A A

查课表、查成绩、甚至找厕所,你只要在微信上关注“武大助手”,就能轻松获取信息。这个被称为“武大版Siri”的微信账号已经拥有两万多名用户,它的发明者是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大三男生:21岁的谢梦非。

“我是一个想法很多,而且愿意付诸实践的人。” 谢梦非说,除了“武大助手”, 谢梦非大学期间还独自设计完成“武大树洞”、“抢课插件”、“帮室友找对象”等火遍校园的应用。作为弘毅学堂计算机班的首届学生,谢梦非无疑是学校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

谢梦非不是个例。近年来,致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武汉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拔尖人才,在狠抓本科教学质量上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优质资源向本科生倾斜

每次听课都是一场‘顶峰体验’, 不仅把我们带到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也让我们尽情领略到大师的风采。”为了听6位院士为大一学生合开的《测绘学概论》,测绘学院的倪清总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占座、候课。更让他兴奋和自豪的是,其他学院(系)的同学对自己专业羡慕不已,都说“测绘学子真有福”。

据了解,学校所有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平均比率是95%,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和全国教学名师都上本科课堂。学校还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常年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高管、政府高层来校演讲或授课。

前不久,学校在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规定,55岁以下教授100%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教学为主型教授每学年必须主讲两门本科生课程,教学科研型教授每学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并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这是武汉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建设内容之一。“十二五”期间,学校将投入2.1亿余元用于教学质量工程和教改工程,为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让本科生有机会从事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学校还从制度、经费、师资、设施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拨款逾2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所有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投资1900万元建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调配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武大步履不停。合校以来,学校相继召开了四次本科教学工作大会。2001年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及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2005年积极推进“迎评创优”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加大教学建设;2007年推动实施“本科教学卓越工程”,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24月,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大四学生唐山撰写的论文,发表于世界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这是一年内唐山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3篇学术论文。

由于对科研抱有浓厚兴趣,2009年,还在读大二的唐山选择进入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雷爱文教授团队的课题组,并参与课题组的多个科研项目。“在雷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过得很充实。”唐山说。由于科研能力突出,唐山被保送研究生。

“大学本科是蕴育一个人创新潜质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会自主学习,根据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十分重要。”教务部副部长黄本笑说。

四校合并后的武汉大学,继承了上个世纪80年代老武大“改革特区”的创新精神。

学生入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跨专业选修第二学位;实施按大类招生,规定本科课程均打通专业限制;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可相互选课;鼓励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他们的科研项目……一系列创新性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为不同目标追求的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目前,约15%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双学位和辅修学习,每年参加的学生达1800人。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学校将选修学分的比例扩大到文科不少于40%,理工医不少于30%,允许和鼓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20109月,学校正式推出按学分制收费制,给学生选择课程、选择老师、自主决定何时毕业的权利,同时对学习成绩优异者,学校给予大幅度奖励。个性化专业学习改革新举措,使学校学科综合优势更加彰显,武汉大学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度最大的高校之一。

“这种改革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学习的成本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对待学业。” 教务部负责人说。教育科学学院邓和平教授认为,学生对课程的优选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时把权利移到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手中,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拥有成长舞台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基地班宋卢挺同学,作为并列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他的同窗朱家楼的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PLoS ONE》上发表。

“这是科研训练的结果。”时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建波教授强调,“我们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通过科研训练,实验,培养学生兴趣,广泛深入开展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研究活动。

“烛光领航计划”是生命科学学院从2005年开始专门针对本科生培养推出的一项新举措,即4名本科生配备1名领航师,自新生入校至本科毕业,在其人格发展、专业学习、创新实践等方面提供全程指导。

“由于学生人数少,烛光领航师可以针对学生个性、兴趣与专长因材施教,帮助制定学习计划、指导专业课程、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王建波说。

2005年实施“烛光领航”计划以来,生命科学学院共有上千学生从中受益。据统计,近年该院本科生创新能力显示度和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被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录取为研究生比例超过80%

为了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成长成才的舞台,近年来,学校还探索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跨学科培养模式和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继开办了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等8个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形成信息化测绘人才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立了一系列的国际特色班和国际联合培养项不同知性特展追求、专业兴生提供多形式、多路的成才渠道。

认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的精神。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才是培杰出人才和用人才的有效基

本科教育质量是形成名校品牌的第一要素,是学校展现给公众的第一印象。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武汉大学已扬帆起航。

(“迎校庆看变化”系列报道之三)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