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长江日报】朱英国:生前念念不忘“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发布时间:2017-10-09 10:52 来源: 阅读:
A A A

记者明凌翔 通讯员吴江龙 秦正保

2013年7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田间,拔了一株秧苗仔细地看,旁边有两袋新种子,总书记一眼就认出是籼稻。

当听说朱英国院士团队负责培育的杂交稻良种累计推广亿亩以上,总书记说,您辛苦了,感谢你们作的贡献,希望继续努力。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今年8月9日,78岁的朱英国因病逝世,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国工程院表达了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

朱英国院士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也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武汉大学生科院朱英国院士生前的办公室墙上,至今挂着一幅照片:绿油油的水稻田里,习近平总书记查看水稻长势,并向朱英国了解水稻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情况。

“父亲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事,我们子女还是后来通过新闻得知的”,43岁的朱金洪是朱英国院士的小女儿。她说,父亲当晚从鄂州回来后,没有跟家人透露半个字。但从此以后,“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句话,父亲生前常挂在嘴边。

朱金洪说,半个世纪以来,父亲像一只“水稻候鸟”,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田间地头,追逐水稻育种的春天。尽管武汉大学早已有了温室实验室,但父亲每年仍有2/3的时间在全国的水稻种植基地游走。今年4月中旬,父亲的身体很虚弱,在鄂州基地播种结束后,又奔赴海南基地开展研究工作。30多摄氏度的高温,他就戴着草帽站在实验田里。当看到大面积水稻丰收在望,老人开心地像个孩子。

今年9月初,朱英国院士生前带着团队成员研究的“两优1318”水稻新品在湖北全面丰收。同时,“红优3348”正在进行国家区试生产试验,预计明年将会正式投产。相较于市场上的稻米,这两个新品种耐高温、米质更好,产量高且稳定。

http://cjrb.cjn.cn/html/2017-10/09/content_5641687.htm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2017年109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