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魔法课堂】叶李的结课寄语

发布时间:2019-01-07 15:49 来源:文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王怀民

这是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最后一课。在课堂最后五分钟,当授课教师、文学院副教授叶李说完“这学期的课就到这里”时,讲台下的学生都放下手里的笔,齐刷刷地抬起头。

教室里异常安静,每个人都露出期待的眼神。

他们在等待什么、期待什么?

学生们都知道,最后五分钟,是叶李精彩的结课寄语时间,这是叶老师课程的“传统节目”。

“我有时候会想,文学、艺术、乃至学术研究当然带给人成功,但有时候它们可能首先是一个失败者的事业。水流面对礁石的阻遏而奋然冲撞激起的浪花,在狭小石缝间的曲流宛转都成就了令人惊异的美。所以,如果要我寄语,我希望大家能够做一个自信的失败者或者说保留失败者的自信——风从四面八方而来方向不定地吹时,当成功者在大众的眼光中被固定为雷同的形象时,当有一种所谓的胜利法则在不同人群中可通约时,能够以一己微弱之躯,怀着一个失败者的自信独往大苦闷中去追问、去求取答案。以一个标准化的成功模式之外的失败者的姿态来面对世界,但背后的精神不完全是颓唐、绝望、灰心,而是保留甚至找到一种自信,一种以自己的独立的披肝沥胆的方式确证了意义和价值的自信。”

这段结课寄语由课堂授课内容延伸,进而升华;结课寄语的思想火花来自于课堂,但它的精神影响又超出了课堂。语言很优美,思想很深刻。

“文学史也是作家的生命史和书写史,作品里面有作家的挣扎、苦斗、孤独、落寞、悲欢,我希望学生不仅仅把作家作品当作客观的研究对象,而是能够对写作者的个体生命与作品中文学人物的生命有所感应,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敏感’。”

这是叶李的认识。

结课寄语,犹如戏曲的高潮部分,当然是最精彩的部分。

回想起第一次用结课寄语完成一学期的课程,叶李记忆犹新。

第一次,她已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个学期,她讲完最后一个知识点,兴之所至,即兴说了一段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没想到深深感染了学生。

再后来的某个学期,叶李在结课时分享了一句短诗便准备下课,没想到一名学生说“老师,这门课就这么结束了吗?”

原来这名学生是专门冲着结课寄语来旁听最后一节课的。

叶李意识到,无心插柳的结课寄语已成为学生们的期待。

自此之后,叶李在每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最后,总不忘跟学生分享所思所感。她把分享结课寄语当做与学生彼此展开生命应答与精神互动的方式。结课寄语也使得普普通通的“最后一课”具有了仪式感——这一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这一课被“赋义”,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后来,很多学生会悄悄打开手机录音功能,录下这最后的五分钟,然后整理出来发到日志、朋友圈等。

“我所讲的都是我在一学期的教学与生活当中通过读、思、行而获得的体悟,把这些同学生交流,恰恰意味着结课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之外继续体验与理解课程里讲到过的那些生命经验,并以真正独立的个人化的方式将之内化为个体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这或许能够为学生的自我的精神建构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一点支撑性的力量。”叶李说。

作为党员、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班级导师,叶李一直在探索用学术的方式传递思想和精神,收到的效果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曾添同学说:“叶李老师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总是给我带来需要用一生的炽热去化开与参透的感动。”她回忆说,“在发表结课寄语的时候,叶老师整个人都沉了下来,仿佛一位怀揣艰难信仰的老水手,正在向新丁们诉说自己的故事。教室里很安静,我却感觉心中有什么东西正在苏醒、战栗,然后横冲直撞。结课寄语从授课内容中来,凝聚着师者最想传递给学生的理念,昭示与传达着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生命姿态与精神价值。我想,这就是结课寄语的意义。”

李佳涵同学本学期选了叶李两门课。她说,同学们都很喜欢叶老师的结课寄语。老师不管选用哪个素材、哪个作家、哪个作品或哪句话,始终关注做事和做人,她分享给我们的思想与观点都是她认同的。结课寄语不是一般的个人抒怀,而是老师以她的理性和激情带给我们深刻的思想启迪。

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是教师的使命。在宗福邦、於可训、尚永亮、陈文新、李建中等年长教师的示范下,文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在努力。

《长江学术》杂志2018年第4期发表了文学院学生朱理桢的一篇文章《电影片名翻译的文化变译》。这篇论文是以朱理桢的毕业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从初稿到定稿,王宇波副教授为学生修改了20多遍。“修改学生的论文不仅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传递给学生一种理性、客观、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王宇波说。

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朱理桢谈及此事仍感动不已。她说:“发表这篇文章的经历,对我来说像是上了一节课,不仅是学习写作的方法,也是学习老师严谨认真的学术研究精神。”

朱理桢还提到,学院的裴亮老师积极热诚地帮助学生,也是她很敬佩的老师之一。

副教授裴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青年教师。他的工作室除了藏书、电脑、沙发,他还精心设计了空间,配备了条桌、咖啡机、茶具等。这样的空间,适合谈学术、聊生活,轻松自在。这样的环境,会让学生放松心情,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便于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每周的某个时段,他的工作室都会成为学生的俱乐部。

副教授阮桂君则用另外一种方式教书育人。他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到全国各地做方言调查和保护的社会实践,交通费、住宿费都由他承担。至今他带领学生调查过湖北五峰、神农架、咸丰、恩施、崇阳、陕西山阳等地区。在这个过程中,阮桂君传递给学生用实证方法做研究的学术态度。有学生说,“这门课教会我了一种人文思维”。

五分钟分享训练学生的演讲和思维能力,请每名学生拟定学年目标以敦促学生进取,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线装书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还有余蔷薇、郭婷婷、李寒光、王统尚、艾士薇等青年教师,执着地走在教学生求真知、做真人的路上。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