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马亮、沈仕雄
荣获学院先进党支部,在CSSCI刊物发表文章4篇,在各类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二十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获得国家级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多人担任校级院级学生干部……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级科学硕士二支部,这个有32名党员的大家庭自成立以来,收获满满。
不仅如此,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中,该支部被遴选为支部展示类优秀作品。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支部?让我们一探究竟。
思想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我们党的历史并不遥远,党的现在也并不复杂,只有知道怎么来的,才能知道身在何处,才能知道去往何方。”这样的信念引导该支部坚持将理论学习放在首位。
据支部书记覃昊宜说,在支部成立之初,他和支委们反复讨论、精心安排了学习内容,制定了一套充实的学习计划,想要带领支部成员学习党的理论方针。但结果并不理想。同学们大多对党的理论学习兴致不大,即使参加了活动,也往往是心不在焉。如何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了支部工作的“拦路虎”,教育效果的弱化更是成为支部的一块“心病”。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覃昊宜和支委们广泛地征求大家意见。调研后发现,每当班级开展需要点名签到活动的时候,大家即使参加也都心不在焉。可当举办留学经验交流、就业创业经验分享时,大家就兴致勃勃。经过分析,他们发现只有活动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时,大家才有动力。
这不仅为改进支部工作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也坚定了支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决心。“结合发展需求,将理论学习与支部成员的学习科研、日常生活、理想信念融合,使学习成为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成为了支部开展工作的信条。
支部活动也要寓教于乐,契合工作实际,珞珈山上的红色印记成了“活”教材。在周恩来故居,同学们感慨着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倾听着它所讲述的历史;在李达雕像前,同学们研习党章,交流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学习体会;在樱顶的月光下,同学们畅聊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金融业市场的规范和存在的不足,感受到了专业学习与行业实际的差距,以更加贴近市场实际的方式方法投身专业学习……在环境的熏陶和思想的碰撞中,理论学习同科研、生活、梦想结合到了一起,中国梦与个人梦紧紧熔铸在了一起,“学”成为了学生自己的需求。
支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活动形式也从常见的讲座讨论变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竞赛、户外素质拓展、征文比赛等,其中每月一次的“微党课”党员课堂更是深受追捧。
微党课是指在每月一次的党员大会上,支部都会选取一名党员对党的知识和理论就自我学习感悟进行分享,时间10分钟。支部的组织委员王盈曾就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做过交流,“同志们都非常重视难得的分享机会,往往半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只有将知识吃透,才能抵挡同志们枪林弹雨般的提问;虽然准备过程较苦,但同志们都积极争取这难得的‘当教师’的机会。”
随着理论学习模式的成熟,支部在大家心中的份量日益增加,支部的活动也开展得越来越顺利。比如,当支部提出要承办武汉大学首届研究生网络党建知识成长营的时候,一反工作初期的冷场局面,全体党员一致赞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活动成效显著,共计有600人参与成长营。
创新形式,打造战斗堡垒
师生支部共建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建的法宝,既充分发挥教职工党员对学生思想、学业、科研等方面的指导,又增进师生间的了解。
支部积极与经济系教工党支部结对共建,创造了以老带新的党建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大家按照个人兴趣和老师的研究领域自由选择,组队学习:有的党员在老师的帮助下进入创业公司实习,积极参加创业大赛,最终走上了创业之路;有的党员跟随老师参加科研项目,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写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有的党员在寒暑假跟随老师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就业需要的能力……
为了更好发挥身边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支部还积极借助朋辈作用,发挥榜样力量,与2014级科学硕士二支部、2016级科学硕士二支部联系并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通过学术科研、实习工作、出国升学等方面的专业一对一联动。师兄师姐现身说法,当面指导,解答同学们对未来发展的困惑,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已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党员韩龙艳说,“感谢支部结对共建,感谢师兄师姐帮忙,研究生期间发表权威期刊1篇、CSSCI期刊2篇的2014级张鹏鹏师兄通过结对共建,向我传授了大量实用的学术科研的经验,给我们做了表率,也为大家指明了努力方向。”研二伊始,支部已有3名党员在CSSCI刊物中发表了文章。
▲与2014级科学硕士二支部开展结对共建
支部还通过广泛参与活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支部作为唯一的研究生党支部参加了第五届珞珈红色文化节之党支部风采展示大赛,并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囊括学院迎新晚会一等奖、心理健康情景剧二等奖、辩论赛一等奖……各项活动成了支部展示的舞台,增强了支部凝聚力。
支部还积极搭建新媒体平台,利用QQ、微信、微博等沟通渠道,发挥新媒体便捷、快速、高效的优势,将理论学习开在线上,定期转发前沿的党建理论和时政要闻。这种线上互动的模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积极参与。
联系实际,强化宗旨意识
支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要求,带领党员投身实践。
考虑到学生们对创业的热情,支部举办了创业主题党日和“创业导师进支部”两项活动。活动邀请了武大学返网负责人李皓鑫作嘉宾,围绕学返网的发展历程、大学生创业现状、困境及机遇,与30余位党员和创业爱好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此外,利用学校“活力创新工程”的平台优势,支部结合学科特色策划了“依托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大学生创业之路”项目并成功立项。从2016年3月初开始,支部成立的“党建活力创新工程”创业调研小组相继奔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实地调研和访问。通过电话、Email、走访的形式与6家校外团队、4家校内团队对接,最终形成了11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利用学校对口合作基地,支部数名党员赴鄂州、北海等地参与暑期挂职锻炼。不仅使同学走出象牙塔认识社会,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党员宋晓阳谈到挂职实践深有感触:“暑期挂职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了大家的学科优势。能够学有所用,我们倍感荣幸,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支部成员百分百实习、百分百就业、百分之七十获得校级表彰,半数同学获得学术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撰写论文20余篇。支部与学生交流200余人次,9名同学担任校级、院级学生组织主要干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制度强化,推动科学发展
如何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是支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得到广大党员同志的支持与认可,他们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力行“用最严格、最透明的标准扣好党员的第一粒扣子”。
在过去发展党员的工作过程中,支部发现部分积极分子爱做文字功夫,费尽心思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很高大,而实际的学习、工作情况却达不到预备党员的要求。为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让真正向往党、经得住考验的同志成为党组织的一员,支部针对这一情况实施了足迹卡管理、培养联系人监督、支部活动带动、领导老师教育等一系列举措,让党员发展标准落地生根。渐渐地,党员队伍质量得到了提高,党支部的整体精神风貌也随之改善。
对于党员入党后的培养和教育,支部则始终强调“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让新鲜血液尽快融入到支部建设当中。此外,支部还制定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每月一会”,党员们学习党的政策和文件,畅聊学习、科研和日常生活,在沟通中互相学习,提升自我。
有理论、有专业、有浪漫,有困惑、有挫折、有失误……无论是鸟语花香,还是关山险阻,支部成员携手一路走来。
▲敬老院志愿服务
(供图:马亮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