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成就人格的教育离不开国学

发布时间:2016-12-02 17:45 来源:哲学学院 阅读:
A A A

口述:郭齐勇  文字整理:欣文、陈仁仁、卢世博

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关于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国学概论》的《弁言》里都说:“学术本无国界”。

简单地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时代的蒙学读物、习俗、礼仪、语言、文字、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工艺、建筑、数学与数术方伎、音乐、舞蹈、戏剧、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思想、心理、信念、宗教、政治、伦理等,都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育人

蔡元培先生在民国初年给中学生写修身教材,为到法国去打工的华工写讲义,讲如何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转化为近现代的公民道德。一个人要成人是不容易的,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扰。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优游于诗词歌赋棋琴书画之中,培养君子人格,这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是特别重要的。国家发展过程中,国民的文明素养需同步提升。

有人说,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国学似乎并无用处。但我认为,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陈寅恪说:“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近年来,武大国学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是集中文史哲三院的力量共建的。全国近40家国学机构中,武汉大学是最早设立本科、硕士、博士体系的培养单位。

国学教育主要是要提高人的素养,培养社会的正气,以美政美俗。我们始终以这个目标为奋斗方向,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强调培养德业双修的人才,有立德之本,有看家的学术本领,掌握传播交流的手段,为国家民族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改革

我曾在《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一文中指出:大学与高等专业学校不同,强调综合、广博、人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各大学可以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与目标,但其共性是:促使人类、族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积累、扬弃与发展;引导社会良性健康发展;培育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公众知识分子与健全的国民。我们需要从长时效的且广阔的视域来反省大学教育。应提倡多读经典,让大学生学会品鉴、欣赏中外高雅的精神产品,要改变师生之间隔绝与疏离的现状。

受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启发,我想改变多年以来我国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中的概论加通、专史的结构,突出经典导读。文科学生的培养,应重在指导同学们直接读文明史上具有原创性的经典,与文学、史学、艺术、思想、哲学等大师们作心灵沟通与思想对话,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是全面深厚的而不是片面浮浅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品鉴、欣赏、享受精神产品,学会读书的方法,求取新知,丰富自己,拓展兴趣爱好,进而陶冶人格与人性,使之深化而完美。当前,尤其要改变学生满足于网络带来的碎片化、浅层次的阅读方式,尤其是不读整本书的状况。

在论(通论、专论)、史(通史、专史)、典(原典、经典)三者的关系中,我建议凸显“典”,尤其是在研究生教学中。当然,我并不反对概论、通专史体系的教材与教学,这可以提要钩玄,方便初学的学生把握一些基本知识,但如果所有的课程都是概论、通史,那就有问题了,学生学了以后没有印象。我想,至少应有一部分课程是原典导读。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说,古文字学、文献学和经典教育仍是基础,要适当背一点经典。

武汉大学创办的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国学试验班的课程设置,让学生直接读具有典范意义的原著原典,在文科教学方面突破了数十年的新传统。在我的研究生课上,我也采取大家共同研读经典的方式,收到很好的效果。

 

推广

201212月,在武汉市委、武汉电视台和我们国学院的共同努力下,一档全新的电视节目——《问津国学》在武汉市开播,让“高大上”的国学,走进寻常百姓之家。节目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四维八德系列”重在讲授个人层面的道德素养;“家风家训系列”重在传播家庭、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治国理政系列”重在探讨传统文化在国家层面的实践意义等,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在国学普及推广上,国学院师生一直在行动——

学院尤其重视国学在中小学生中的推广工作,编著的国学基础教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已经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还经常派教师与学生到中小学义务讲课。

学院参与国家、地方国学场馆的建设。承担起国务院参事室交办的中国国学馆之儒学馆的策划和建设工作;参与建设贵阳市孔学堂,由郭齐勇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在西南地区推广国学。

学院还按照湖北省委省府省政协有关文件要求,参与推进了问津书院实体建设,并与湖北省国学研究会共建湖北国学馆;学院教师每年为社会各界做国学报告演讲累计达150余次;郭齐勇教授提出的“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瓶颈是国民的人文素养”观点被《人民论坛》杂志评为2014年最具价值的100个观点。2013年、2016年,郭齐勇教授两次应邀在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为160多位部级及以上级别领导干部分别讲授《〈中庸〉及其现代意义》、《王阳明的人生与思想智慧》,产生了良好反响。

国学院与哲学院的教授们多次到世界几十所名校讲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把国学精华推广到全球,与外国学者和青年对话、交流。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