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江河不老

——水利人的思考与追求

发布时间:2016-10-25 19:34 来源: 作者: 陈飞阅读:
A A A

校友:陈飞

编者按:金秋十月,校友纷纷回校团聚。水利水电学院1986届校友、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陈飞因故未能参加,他撰写了一篇文章与同学们隔空对话,藉此表达一位水利人的思考和追求。经本人授权,该文在本网首发。

地球上奔腾不息的河流,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人类就与江河相伴相依,并不断地治理、改造江河,从上古时代的与水抗争、避害趋利,到现代的水利枢纽工程,华夏大地处处展现着水利人的辉煌业绩和巨大成就。

然而,伴生于巨大的成就,也存在着土地淹没、移民安置、生态环境变化等不可回避的问题,河流的自我清洁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面临新的挑战。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河流,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度依赖河流。

河流向何处去?怎样处理人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如何使水利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和科学应对的重要问题。 

人类利用河流经历了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渐进过程,所凭借的重要手段就是兴修水利工程。如果没有水利工程,河流资源的利用就只能停留在“逐水草而居”的原始阶段。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有的气候条件,东南湿润,西北干燥,水资源分布不均,因之旱涝交替频繁,灾害极易发生。洪水袭来,江河横流,田庐漂没,家园损毁;大旱发生,河泽干涸,草木枯萎,赤地千里。在深入分析了社会、水文、地理因素之后,著名经济学家冀朝鼎先生曾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概念,认为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关键因素是公共工程——水利工程。

相传在尧的时代,“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大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不入,九河并治,疏蓄并举,成功引流入海,开启了华夏早期文明崭新的一页。春秋以来,历代都有载入史册的水利工程,如“膏腴千里”的都江堰,“千里赖其波”的大运河。因之,“兴水利而后有农工,有农工而后裕国”成为共识。于是,河流的治理和沟洫之利,成为历史上重要的经济之举和武备之道。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建设纳入国计民生的顶层设计。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这些宏伟的构想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一代代水利人承前启后、执着努力之下,都已成为现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座座丰碑。

水利工程建设,通过筑坝建库,将河流由不可控变为可控,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优化和调整,极大地提高了江河的抗灾减灾能力,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水电是清洁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蓄能调峰确保安全、实现碳减排目标等方面,意义十分重大。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洪、排涝、抗旱、灌溉、供水功能,是保障国民经济、特别是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水利工程规划与建设中有计划移民,是为了避免水灾后的无计划移民;有计划的生态环境再造,是为了避免洪水后满目疮痍、干旱过后的赤地千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是解决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资源、能源、粮食、环境四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毋庸讳言,如今的一些水利工程也遭到社会的质疑。水利工程在建设期,施工区域的植被、地形、地貌等原始环境被相应改变。工程进入运行期,上游库区水位提高、泥沙淤积、土地淹没,下游河岸冲刷、河势调整,移民搬迁安置、重新就业,生态环境重构、社会布局改变。我们要正视问题、研究问题,通过工程建设、技术进步、管理提升,把水利“趋之利、避之害”这个本质任务完成好。我们要对水利工程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精心建设、精细调度、精益运行,全面发挥综合功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让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让水资源永续利用,实现江河不老。 

 江河之于人类,不仅仅只是一种必须依赖的资源,而且是生存的一个关键因素。人与山水田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当人类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整体的利益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人类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大自然为所欲为,在工程技术飞跃进步、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发生转变的今天,尤其如此。在开发江河的过程中,一旦人的行为不当,就可能对江河造成很大伤害。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项必须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要对江河、对自然常存敬畏之心,始终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去对待、去处置、去利导、去呵护。要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中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和法则,系统治理,合理开发;干就干好,干出精品,经得起实践、历史的检验和大自然的考验。

合理开发河流资源,必须统筹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河流开发涉及到自然、社会的多个方面,其范围远远超越行业领域,要以整个流域为研究对象,实现整个流域协调发展,达到全局最优。在工程规划建设中,关键是要统筹多方利益,以获得全社会更多的支持。水利工程的建设应与农业、工业、矿产、交通、城市及其他建设关联考虑,并举实施,如果某项因素被轻视或疏忽,都将会影响整体最佳效果。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良好沟通和统筹协调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合理开发河流资源,必须处理好干流与支流的关系。纵观世界大江大河的开发史,既有“先支后干”,如巴西的巴拉那河、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的长江等;也有“先干后支”,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苏联的伏尔加河、加拿大的拉格朗德河、埃及的尼罗河等;还有“既支又干”,如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的长江等。这些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要实现整体上的最优,就要科学确定流域治理的总体目标,视干流与支流为一体,制定科学的干、支流开发规划,规划制定者应具有独立地位、且永远要高于开发主体,设计和建设必须服从于规划。

合理开发河流资源,必须平衡好工程上游与下游的关系。水利工程的兴建,带来了上游、下游的新格局,自然关系的再造形成新的生态环境,通过利益分配的重构实现新的和谐,进而使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得以妥善平衡。在自然关系上,涉及到上游库区移民、小气候、泥石流、滑坡,下游河岸崩塌、河床下切、河流对湖泊的影响。汇入库区的支流,可能因库区水位的顶托而引致泄洪不畅、出现洪灾;下游则可能因清水下泄而引起河床演变,给巷道或取水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对策,化解转换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影响。在利益分配上,涉及到上下游各层次、各利益的相关方,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行的全过程中,要体现公开、透明、准确。精细地测算各利益相关方的进退得失,科学、公平地重构利益分配关系,以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配合和履行责任,从而妥善平衡上游与下游的利益分配,是规划人员特别是开发主体必须考虑和照顾到的重要方面。

工程建设是把蓝图变成宏图的伟大实践。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圆满地达到工程的设计寿命,保障工程施工范围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有完备的质量法规、有效的监督体系、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精湛的施工工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我们要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水利工程。在河流资源开发中,处理好各种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工程规律,建设精品工程,是永葆江河不老的物质基础。

保护江河,科学利用水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改革、引导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要共同参与、调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水利人而言,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一流的工程需要一流的运行和管理。我们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去思考工程运行,实施生态调度,实现江河不老。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全面发挥综合功能。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是江河与人之间的重要环节,平衡着江河与人的利益和相互关系。我们应该始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全方位关注江河健康,保护江河生态,维护河流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功能。在工程运行中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被动发挥功能向主动发挥功能转变,树立全流域的时空观,科学测报、联合调度、主动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发挥重点功能向全面发挥综合功能转变,不仅要发挥好工程初步设计阶段提出的重点功能,而且要通过工程运行,全面发挥好综合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以生态调度为主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生态调度是工程安全、健康、高效运行的保障,是进一步拓展工程综合效益的客观要求,是改善江河健康状况、实现江河不老的重要手段。在工程运行中,以生态调度为主线,以水文预测预报、生态环境预测预报为基础,将生态调度融入多项重点任务之中,精心做好一年四季的工程生态调度。要结合工程实际科学制定生态调度目标,重点抓好水质、水生、陆生和泥沙等各个方面工作。强化生态调度科研和试验,在已有监测数据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梳理,形成研究合力,增强研究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前沿性,并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制定周密的生态调度试验方案,经过反复试验检验,将可行有效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生态调度实践。

以工程维护为保障,长期安全健康运行。水利设施重建设尤重维修,人们常说都江堰是水利工程的典范,都江堰之所以能够不舍昼夜发挥效益两千余年,就在于它的岁修制度;没有良好维护保养,水利设施不仅不能充分作用,而且还容易产生隐患,酿成灾祸。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水库98000余座,其中84000座建于改革开放以前,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水库的运行年龄以达到三四十年以上,已进入建筑周期的中年阶段。水利设施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经历的时代长、任务多、环境复杂,其自身的运行和维护必须规范化制度化,以安全运行保障功能发挥。

“一条大河波澜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江河历来都是故乡的符号,国家的象征,她滋润着大地和万物,也浇灌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健康江河的支持,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江河不老应成为水利人的共同追求。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