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严航 学生记者:张静荷 通讯员:彭赟、曾福平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一旦电网发生重大事故将会引起大面积停电,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会对人民生活乃至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电网及其主要输变电装备犹如人体一样,一旦某个部位出了哪怕是一丁点的小问题,久不治疗,就会逐步恶化进而影响整个身体机能的正常发挥,甚至诱发‘死亡’,这与人体‘肿瘤细胞’相似。”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唐炬教授三言两语道明了其中的神奇构造。
只有及早及时检测出危及设备安全运行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诊断治疗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并最终根除,才能从源头避免事故发生,保障电力设备乃至整个电网的健康运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唐炬主持“气体绝缘装备特高频局部放电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研究,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专心致志
唐炬及其研究团队针对智能电网建设中输变电装备绝缘在线监测与故障智能诊断技术和高电压测试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重点研究气体组合绝缘电器(GIS)、电力电缆和大型电力变压器早期与突发性故障的检测与诊断、电气设备局部放电超高频监测技术与模式识别、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抗干扰技术、电气设备状态检修与安全运行评估等。
近年来,该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重点)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由于运行中的输配电装备绝缘故障的复杂性和随机性,至今,国内外对许多故障发生的物理过程、产生机理、环境条件及影响因素等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输配电装备故障的监测与诊断、预测与预防、预警与处置的理论及技术研究滞后于工程需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唐炬采用类似中医学里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对设备绝缘状态进行监测。“望”——利用传感技术把设备故障后发出的微弱信号从复杂强电磁环境中检测出来;“闻”——采用发明的抑制强电磁复合干扰方法与技术从强背景噪声信号中提取出有用的故障信号,专业术语为“去噪”;“问”——根据故障信号的特征辨识设备的故障性质及类型;“切”——通过故障信号的时延及强度定位故障位置,并对故障严重程度和危及设备安全运行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出科学的检修策略。唐炬常以“医生”比喻自己的工作,让人们一下就明白其工作的意义。
唐炬向团队灌输这样一个思想:“研究不应该是广而泛的,把一个小点做得精而深就很了不起了”。20多年来,团队主攻钻研输配电装备绝缘状态在线监测,在“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致志搞科研”的思想指导和“十年磨一剑”的苦干精神支撑下,2014年,他们凭借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也是目前气体绝缘装备在线监测领域获得的唯一国家级奖励。
在谈及国家科技成果奖评选时,唐炬表示:“科研工作者不能只顾着做研究,还要面向社会和国家重大需求寻找研究方向;不仅要做实事,还要让其他人认可并接受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也是他在培养学生时着重强调的。
提携后学
团队的培养模式是让学生一进校就参与课题组每周的学术研讨例会。每周的学术研讨会包括学生个人的工作汇报和团队集中研讨等环节。这是团队一直延续的传统,每一个人都认真对待,准备内容充实的PPT和讲稿。新同学可以旁听一个学期之后再汇报。
最终,每个人在经历了“晕车—清醒—舒适”的过程后,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研究思路,而且还学会了研究方法,并且对讲演技巧也驾轻就熟了。“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团队里摸爬滚打一年,多少都会有进步”,唐炬如是说。
学无止境,需要不断探索。在谈到今后的研究工作时,唐炬表示,现有气体绝缘装备绝缘故障监测主要依靠的是电磁信号,虽然采用了很多有效的抗干扰措施,但依然很容易受变电站里复杂强电磁环境的干扰,不易准确测量。现在,研究团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即采用非电的手段进行监测。就像CT、核磁共振等医疗检测新技术不断发展一样,他们期待输配电装备绝缘故障及状态监测手段也能更加多样化、更加精确。
唐炬的学生曾福平博士评价他是一个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充满激情的学者;工作中,他是受人尊敬的师长,生活上,像慈父一般给人温暖。“身处这样一个自由开放、蓬勃向上的研究团队,是每一个学生的福气。”
兴利除弊
2013年,唐炬通过全球公开招聘,出任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他来到学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所有老师开展学科发展大讨论,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认准现状、找准差距。“正视自己,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声了。”唐炬道出了用意。
参加大讨论的老师回忆,“当时,唐院长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电气工程学院是不是武汉大学最差的学院’,老师们不服气,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是’。他接着问:‘那我们为什么要用最低的标准来培养学生?’老师们哑口无言。”经过讨论,全院一致同意将博士生毕业门槛提高至两篇SCI检索论文,与此同时降低了入学门槛,一系列有利于高水平成果产出、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的举措相继推出。
对此,唐炬认为,“一所大学的水平高低,体现在高水平成果的产出上。而研究生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导师只是充当引领者角色。”现在,学院通过按劳取酬的方式,激励师生多立项、申基金、发论文。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他主张“人尽其才,各尽其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谈到教师队伍建设,唐炬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顾着眼前的小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指出,电气工程学院曾经是全国电力领域数一数二的研究机构,但有段时间,一些老师借行业优势走偏了路,值得深入反思。
如今,学院明文规定,新聘人员在聘期内如果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就不能留校,不能晋评职称。有人质疑:“这样不会走入重科研轻教学的极端吗?”唐炬表示,这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包括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老教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矛盾,定性与定量、综合素质与特别专长之间的权衡等。他提出,老师们要合理、合法、合规地完成本职工作,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科研渗透教学,将教学融入科研。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学院一年发表SCI数量37篇,较往年增长近3倍,主持完成的“基于广域信息的电力系统动态监测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申请基金获批率也由以前的20%左右上升至40%左右。
唐炬始终认为,对于师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因为没有一个人不是为着学院进步而努力的。如此,统一了人心,全院师生目标笃定,为建设一流的电气工程学院孜孜奋斗着。
(供图:彭赟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