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芮雯
小学课本里就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可那时候我们尚不懂离别真正的含义。武大不知不觉便已承载了我们四年嬉笑怒骂、有苦有甜的青春光景,临到毕业季,才发觉为何古人常叹流年偷换,白驹过隙。
时间从雨天的桂园操场溜走,在那里我们曾为下雨不用上体育课而开心;时间从傍晚的图书馆溜走,在那里我们曾欣喜地第一次走进宽阔明亮的新馆庆幸从此能有更好的自习环境;时间也从月光下电影散场后的梅操溜走,在那里我们曾聚一起在讨论剧情与畅谈人生……而这个夏天,时间会从我们的学士帽上拂过,从此与四年来无数个点点滴滴的片段一起汇入未来的大海,而相机底片中的我们与它招招手,不知何时再聚。
初慕武大,是因为它独特的人文气息。大气,古朴,曲韵悠扬,有自由宽松的学风,也有历史沉淀的智慧。在这样深具人文气质的校园里,或许我最不后悔的便是自己选择了学习历史,学习一门没有功利性与浮躁心、一门让我更了解身处世界的“前世今生”的学问。在美国和英国交流学习时曾发现,越是古老知名的大学,其人文古典学科的建制也就越全面。所谓大学精神的本源,或许不过是满足人类最纯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将先辈的文化遗产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历史学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以史鉴人,淡泊明志的意义,明白了有些知识尽管奢侈,但并非无用。世界史专业打下的基础更让我在国外与西方文明打交道时有了自信与底气。进入社会后,或许金钱名利的喧嚣会渐渐磨掉我们身上的棱角,但四年时光中书本与知识赠与我们的这笔精神财富会永远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
作为一个在外交流过的学生,我对武大的怀念可能开始得比许多同学都早。尽管在校时对武大有各种各样的抱怨,但正如同自己的故乡一样,离开后才会思念它的好。从美洲到欧洲,从耶鲁到格拉斯哥,我想念武大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想念食堂里相比之下简直是满汉全席般丰盛的饭菜,想念宿舍里的集体生活和室友们亲切的笑脸,甚至毫无理由地想念起炎热的夏天在没有空调的宿舍如何在自己床铺上自烤铁板烧。独身在外,也顿时有了更浓烈的爱校之情:喜欢戴着武大的校徽到处转悠,见到友人询问就自豪地翻出手机里樱顶老图的照片宣传;也有挑灯苦读文献到半夜两三点的凄凉光景,除了应付作业的基本需求外更是想到希望自己作为武大学子能给外籍教师留下个不俗印象,让他们认识到好学生也不仅来自清北。想到去年错过了武大120周年校庆时,苏格兰飘着雪异常寒冷,我隔着遥远的欧亚大陆给母校遥寄一曲相思与庆贺。看到大家在人人上发各种领校庆餐的照片,不由艳羡。怀念每年11月时那秋日的暖阳,以及奥场上那片宽阔的金色树冠。而此刻,一段旅程告一段落,我们又会奔向新的追逐,但我相信,母校会一直在身后支持我们,祝福我们。
光阴改变了我们,而我们彼此的存在也同样改变了这段光阴。感谢武大,感谢恩师,感谢同学们,感谢珞珈山的郁郁葱葱的一草一木。有时,离开是为了更美地相聚团圆。到那一天,就让我们手持着武大人的名片,以回忆为凭,以欢笑为证,倦鸟归巢,再叙青春。
(作者系历史学院2010级世界历史试验班学生,2014年秋季将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她还同时被芝加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华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项目以及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博士项目录取,在校期间曾赴美国耶鲁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交流学习。)
左二为马芮雯
(摄影:姚念达 编辑: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