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亚楠
沈祝三!这是每一个武大学子都应该知晓的名字。
沈祝三?他是谁?绝大部分武大学子恐怕都会有此一问。
武大学子或多或少都听闻过李四光、王世杰、李达,甚至农学家叶雅阁的名字:李四光和叶雅阁为武大选择了珞珈山这块风水宝地;王世杰作为首任校长,顶住压力,历经迁坟风波,奠定了武大基业;李达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武大首任校长,也是迄今任期最长的校长,为武大发展倾注了晚年心血,乃至生命。
“武汉大学是全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当初,正是因为招生简章上这句话,我高考后填报志愿的纠结烟消云散。
在那所校园里生活四年之后,尤其是经历过每年樱花开放的时节,我早已将“之一”两字移除。
武大的美,在山、在树、在花、在湖,尤在掩映其中的民国建筑群——沈祝三,正是这些建筑精华的营造者。
然而,无论校史,还是导游词,都很少提及这位为武汉大学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盲眼建筑商。
近日,宁波市和武汉大学合作探寻沈祝三与武汉大学百年传奇的新闻在武大校友间传播。我才初次听闻沈祝三其人其事,作为一名历史系毕业生,对母校过往知道如此之少,深感有愧。
一
沈祝三是宁波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创办的汉协盛是武汉地区最著名的营造商。更令人称奇的是,由于患青光眼,1918年,他就已经双目失明。
1930年3月,由汉协盛为主承建的武汉大学新校舍动工。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竣工。建筑整体上既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引入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把对称式的传统格局和现代风格和谐融合。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气势恢宏,布局精巧,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唯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大学校园建筑,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
1934年5月26日,武汉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蔡元培先生在典礼上赞誉珞珈山新校舍工程设计新颖,是国内最漂亮的大学建筑。时任校长王世杰在演讲中特别提到,“无论如何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浙江鄞县的沈祝三先生,他每天自早至晚,都坐在他小办公室的桌边接电话,指挥珞珈山及其他部分的工人从事工作。感谢他肯以比较低廉的标价,担任这个巨大而且困难的工程。”
赞誉背后是无尽的艰辛。武汉大学建在山上,沈祝三承包时漏估开山筑路费用,为了顺利建成学校,他不但没要求修改合同,而且在竣工后信守承诺奉送水塔、水池两项工程。1931年,武汉遭遇水灾,又逢经济危机造成原材料大幅上涨。
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沈祝三依然坚持“三不原则”:一不主动向业主提高造价,二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三不拖欠建筑工人工资。
整个工程完成后,汉协盛亏损达四十万元以上,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在沈祝三最困难的时候,他不得不将自己的房屋和砖瓦厂抵押给银行,贷款连本带利滚成100余万元。这笔债他还了许多年,直到武汉沦陷时,方才还清。1941年1月,战乱中的沈祝三在汉口因病去世,时年64岁。
二
沈祝三以失明之眼赋予今人眸中最美的大学建筑。70多年过去了,这批校园建筑不仅风采依旧,而且还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武汉大学,乃至整个武汉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毁家兴学”实在是不值,但对于农民出身、靠着下雨时在私塾外面听先生讲课“读雨书”长大的沈祝三来说,却是一个做了一辈子的梦。
“我给洋人盖了一辈子房子,但是今天,我要给国家盖一所最好的学校。”沈祝三在修建武汉大学时曾这样说。
沈祝三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他跟着舅舅到上海的营造厂做工,做事勤快干练,抓住一切机会刻苦自学,学会了看工程图纸和各类施工技术,还从看门的印度人那里学会了英语,可以直接和洋人交流。
1905年,沈祝三受上海协盛营造厂委派主持汉口平和打包厂大楼的施工,这幢大楼的成功,使他在武汉地区营造业中名声大震。1908年沈祝三在汉口正式开办了自己的营造厂——汉协盛。
因信守承包合同,采取先进施工方法,注重工程质量,汉协盛很快赢得社会信任,先后建造了德商捷臣洋行、圣玛丽亚学校、汇丰银行等一批优秀建筑。汉口总商会、景明洋行大楼等优秀建筑更是在他眼睛完全失明后建成。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汉协盛营造厂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建筑企业,如今,汉口最著名的老建筑几乎全都凝聚着沈祝三的心血。
三
旧时建筑,今日镜鉴。
网友们热衷于拿过去的建筑和如今的“楼脆脆”“桥塌塌”相比,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都曾作为理想中的建筑典范,反衬当下建筑行业的种种不堪。
沈祝三建造武汉大学民国建筑群的事迹,一旦为更多人所知,无疑也会成为批判当下的热门案例。
鲁迅曾说,做事的总不如作文的有名。这样默默做成大事、造福众生之人,在历史中沉寂这么多年,是作文者的失职。
今日,重温沈祝三的事迹,为怀念,更为学习。
虽然很少人将沈祝三看做教育家,但他却以自己毕生实践写就了最宏大的人生教材,教材的精华矗立在珞珈山巅。
教材的核心思想只有两个字——诚信。这是沈祝三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品质之一。
不仅仅商人应当学习这本教材,为政者更应学习这本教材。
为什么?个人不诚信,可以逃之夭夭,让别人没机会追究报复。政府不同,它无计可施,无处藏身,它永远面对被骗的人,时间也掩盖不了。
所以,为人、为商、为政,皆当如沈祝三。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12月4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