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史钩沉 >> 正文

深秀在骨刘永济

发布时间:2013-12-26 10:56 来源: 作者: 怀俊阅读:
A A A

武汉大学教授兼原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字弘度,中文系“五老”之刘弘老。他是我国著名词人、古文学家。  

  

名师高徒    

刘永济(18871966),湖南新宁人,18871225日生于新宁县金石镇一个书香仕宦之家。弘度幼年在父亲和祖父直接教导下勤读古文史籍,无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教读二三遍,即朗声成诵,终生不忘。1906年离乡入长沙明德学堂,不久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继续学业。1911年考取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与吴宓同学。入校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对学校某些措施提出批评而被开除,遂即赴广东海南岛。动员并协助四哥刘滇生(时任琼崖道台)起义。  

民国初年刘永济寓居上海,师从近代著名词学家况周颐。朱祖谋研习词学,深得况、朱二师赏识。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刘永济学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苑如“词学研究”在读,深得况朱二师真传,不仅学通诗词曲赋,尤精于词。旅沪数年,名师耳濡目染,古文史学修养精进深化,终成名家。  

1917年刘永济回湖南在长沙明德中学任教,于教学中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正是才华正茂时,着笔有神助,成绩斐然,所撰《文鉴篇》,刊载《学衡》杂志,对文艺鉴赏颇多精辟剖析,传诵一时。又撰《文学论》讲义,笔贯古今,字里行间充溢精彩独到论评,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多次重版,备受文化教育界瞩目。  

  

精品迭出    

刘永济研究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之诗词、曲赋及文论领域,他治学谨严,博通精微,着笔居高临下、行文纵横捭阖,研究成果、专著往往引人注目,与国内文史学者多有神交、遐迩相闻。  

19288月,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19281937年间),由吴宓(时任东北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即将调任清华国学院主任)举存、张校长聘请刘永济为东北大学国文系教授,东大作为东北最高学府,提倡、鼓励专家教授著书立说,而一贯笔耕不缀的刘弘度研究撰写了中国上中古文学史专著《十四朝文学要略(上古至隋),作为高年级专业课程讲义(该书1945年由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发行)。此后不久又撰写了以绝句为主的《唐乐府史纲要》,成为当时研究唐代乐府史的唯一专著。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东北,刘永济举家南归,受王世杰校长聘请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19421949年兼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永济来武大不久就着手致力重大课题《文心雕龙》研究,他轻车熟路,效率极高,在武汉大学资料丰富近乎完备的图书馆条件下,孜孜以求,奋笔疾书,写成专著《文心雕龙徵引文录》(上、下卷),书后附引文达530篇,1933年至1935年由武汉大学作为教材予以铅印校内发行。即使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乐山武大,他依然笔耕不缀写成精品专著《文心雕龙校释》,此书乃继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之后又一部“龙学”力作,诸所诠释,皆得刘勰论文原旨。弘度曾语弟子程千帆:“季刚的《札记》,《章句篇》写得最详;我的《校释》,《论说篇》写得最详!”刘永济《校释》问世后,为学界推崇,精到之论多为“龙学”研究者引用阐发。刘弘老晚年仍致力“龙学”研究,计划编纂《文心雕龙辞典》,写了不少释义卡片,痛惜“文革”祸起而未成。  

  

倡传世作    

刘永济对屈赋的研究独树一帜,以其博大精深的古文学底蕴厚积薄发,著有《屈赋通笺》、《笺屈余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合册出版)、遗著《屈赋音注详解》、《屈赋释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合册出版)4种。  

刘永济治学既深且博,於唐宋元的韵文研究成果斐然、卓有建树。著有《宋代歌舞戏曲录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及《元人散曲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二书,多发前人之未发。其《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撷取唐宋词精粹,系统介绍唐、五代、宋词主要流派,每篇均有精要注释。其《唐人绝句精华》为晚年辑注,前有引言,评述唐人绝句源流正变及其艺术价值,每首也有简约精到注释。此书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初印37万册,未久即售罄,被列为该年中国畅销书(共十种)之一。其《微睇室说词》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详谕南宋婉约派之词,该书可谓继当代词人陈洵《海绡说词》及陈匪石《宋词举》之後又一部说词的名著。其《宋词声律探源》也是晚年研究词律的专著,详列图谱,论证精密,多所发明,有待出版。其《默谶录》是多年治学的札记,晚年选辑共四卷,亦待出版。刘永济幼承家学、青壮从师蕙风、疆村学词,喜作诗词,终生未废。其诗词创作有《诵帚词》二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改名《刘永济词集》)及《云巢诗存》一卷(待出版)。朱光潜曾对其词予以高度的赞美:“谐婉似清真,明快似东坡,冷峭似白石,洗净铅华,深秀在骨。”  

刘永济留下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数百万言学术著作,更可贵的是字里行间所透出高尚学术品格。弘度把崇高文化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完全浸注到学术生涯中,始终义不容辞地肩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使命、坚持将学术事业放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加以定位,反对急功近利,提倡传世之作。  

刘永济曾担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常委。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他从“九一八”事变后直到“文革”那场浩劫,三十五年如一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56年评职定级时,著名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游国恩发言“刘永济先生当然是一级,他若评二级那我们只能评四级。”一致通过为国家一级教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武汉大学中文系以“五老八中”著称,其中五老有:弘老刘永济、博老刘博平、鲁老席鲁思、耀老黄焯、天闵徐老、徐老逝世后由陈登恪递晋“五老”。他们的学生中有出类拔萃的“八中”:程千帆、李格非刘绶松胡国瑞周大璞李健章张永安缪琨(当代词人沈祖棻后来亦列其中)。  

“五老八中”是在1950年代武汉大学中文系鼎盛期,因教师队伍阵容强大居全国高校中文系“前茅”而形成的一个享誉全国学术群体的代称。当时入读中文系的众学子无不以成为“五老八中”弟子而引为自豪,一批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史学者由此层出不穷。  

然而,在1966年“文革”中,一代国学名师刘永济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封建遗老”,遭受残酷无情批斗,无尽无休,使这位年晋八旬的国学名师痛不欲生。就在新中国十七周年诞辰的第二天(1966102日),深受广大师生敬重、爱戴的刘弘老在屈辱中悄然离开人世。他老伴是家庭妇女,被当作“地主”惨遭斗争,最后于绝望中在家上吊自尽。  

就在此前不久(1966825日),李达尸体即将火化,学校当局宣读了经中央同意的湖北省委关于开除李达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戴上地主分子帽子,进行监督改造的决定,接着又宣布:李达已死。就这样武汉大学仅有的六位国家一级教授在短短38天有两位相继死于非命,堂堂武大文学院元气大伤。19795月武汉大学党委为刘永济平反,弘度先生地下有知,当偕妻子安息于天国矣。  

(编辑:冯林)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