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史钩沉 >> 正文

【红色记忆】峥嵘岁月筑丰碑

——寻访武大老红军的革命之旅

发布时间:2011-06-27 17:23 来源: 作者: 学生记者 韩若冰 周浩然阅读:
A A A

当武大人步入建设“顶天立地”的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征途时,令人不禁想起中国人民在革命道路上迈进的历程中,也有着武大人的足迹。往昔的峥嵘岁月里,他们抱定信念,无畏牺牲,开辟了英雄长路,凝炼了伟大的红色精神。虽然时光匆匆流逝,这些壮丽诗篇却愈发沉淀,回响在历史的潮流中。而今为了铭记革命精神,更好地将新的征途走下去,我们寻访了武大老红军,感受他们的革命情怀。

虽通过档案馆等多种途径多方查阅和采访,记者仍无从知道武大老红军的整体情况。如今健在的吴恒发、张焕潮、王泽江、毛远耀四位老红军战士,便是武大人光荣革命传统的象征。毛远耀、吴恒发两位老人因身体不适,在医院接受治疗,不便接受采访,记者通过查阅校报等方式,寻访他们的革命历程。几位老人的光荣之旅,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珞珈山红色印记光辉夺目。

毛远耀13岁时追随四叔毛泽民走上革命道路。在毛泽东的关心培养教导下,经受了血雨腥风的考验、抗日烽火的洗礼,成长为坚定的共产党人。19269月,毛远耀在韶山加入共青团,曾任湘乡县共青团支部书记。1929年在天津参加党中央秘密印刷厂工作,12月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至1936年在上海山海工学团任辅导员,秘密进行建党工作。

1937年,在家乡借教书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的毛远耀和堂叔毛泽全、毛泽青,亲弟弟毛远翥,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借道广西、四川向延安进发。当时没有车,还要闯关过卡躲避敌人盘查。他们从西安到延安,全靠步行,在路上走了10多天。到达延安,他见到了最盼望见到的人——三叔毛泽东。毛远耀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与三位同学一起被调到毛泽东秘书处工作。

1938年春夏,对抗战局势深思熟虑后的毛泽东多次为延安高级干部作报告。毛远耀等人认真做好记录,整理成文送给毛泽东批阅修改。经过反复抄写修改,最后定稿——这就是著名的《论持久战》。这年秋天,八路军总政治部调毛远耀去创办印刷所。

1942年秋,组织上调他到军事工业局第一兵工厂任厂长。毛远耀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奋力生产枪支、弹药、炮弹,送上战场成为复仇的怒火。

新中国成立后,毛远耀在中央机关及地方任过领导职务,对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记忆尤为深刻。1983年,日本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他闻讯后拍案而起,奋笔而书:“三光浩劫妖魔舞,千里无人鬼魅歌。血史斑斑今尚在,妄图篡改欲为何?”

“我的战友说我,别人不打就跑了,你是打都打不走。”94岁高龄的张焕潮回忆说,那份自信和豪情将那段熠熠生辉的岁月徐徐展开。

1917年,张焕潮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的一个贫农家庭。1932年“红五月”到来,鄂东南和皖西频传红军捷报。此时,未满15岁的张焕潮以投身革命的热情打动了当地苏维埃政府,未到达参军年龄的他得到了组织的介绍信。

被分到红军医院第二分院担任看护工作的张焕潮,每天都要负责照料两三个房间的病人,一天24小时连轴转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而战争的流动性大使他时常要跟随医院转移。

如今,虽然卧病在床,张焕潮依旧思维清晰,那段往事,他娓娓道来。在医院工作半年之后,他毅然选择了当一名战斗在前线的小战士。在跟随部队西征入川的路上,许多人掉队,而有的人倒下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目睹生离死别,张焕潮始终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在艰苦的行军中坚持了下来。

在紧随而来的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不仅是对红军身体素质的考验,更是对革命信仰的磨练。在一次执行翻越夹金山的任务时,张焕潮担心携带的设备被摔坏,不得不放慢速度,但还是身陷雪沟之中。在顽强自救后,他最终爬了出来,但双脚已冻坏。抗日战争中,他的身影出现在长生口、七亘村伏击战,出现在反日寇六次围攻,出现在神头村伏击战,他还直接参与开辟豫北抗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解放事业急需大量干部人才,张焕潮再度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请缨。在物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同苏军交涉,在西北县组建新部队,又带领战士们冲锋在四平保卫战的战场,协同首长四处奔波带领伤兵营,后来又入关作战,参与到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

充满艰难万险的红色之旅令后辈敬仰,张焕潮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也见证了珞珈山的桃李芬芳。虽身在医院,他依然心系学校。

离休后,张焕潮省吃俭用捐资助学,笔耕不辍教育青年。20多年来,他关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关心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热情不减,发挥余热。他的无私奉献源于多年珞珈山水的文化浸润,更来自他对党和革命的忠贞。

与张焕潮惜别之后,笔者走访了同是武大老红军的王泽江。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再次感悟到了同样饱含革命深情的激情岁月。

王泽江与西北战地服务团成员合影

“使我最高兴、令我永志不忘的一件事,正是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西安紧张工作的时候,54的这天下午,我在中国共产党党旗前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是王泽江在《我的传》中写到的话。

1936年王泽江到泰源军区政治部敢死队工作,1939年秋,他经介绍进入西北战地服务团。这支优秀文艺宣传队伍,汇集了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作家丁玲、作曲家周巍峙先后担任团长,歌唱家王昆、音乐家李劫夫等人都曾在团内工作。年轻的王泽江在服务团中做过文艺工作,也担任过政治干事。在他看来,这份工作更像是在履行一份光荣的使命。

在延安时他收到过弟弟寄来的十元汇款通知单,怀着对共产主义和对共产党员称号的虔诚,他拿着单子立即向支部做了汇报,放弃了这笔在当时数目不小的财产。正如他在《我的传》中回忆做思想政治工作时所说:“我总觉得书本的、字面的、口头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都是不可少的,都很重要,也很需要,总不如实际榜样(即办实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力。”

抗战胜利后,王泽江跟随刘邓大军继续战斗,在湖北英山打游击战,并在桃花冲突围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中,王泽江同敌人斗智斗勇,为军民无私服务。离休后,他依然坚持工作学习,并发起组建了以“老有所学”、“老有所教”为宗旨的武汉大学老干部畅谈社。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当时身为91岁高龄的老人,每次开会他都提前到会,从不早退。在红安参观七里坪革命史一条街和革命烈士纪念馆时,每到一处他都仔细看,认真听讲解,并不时向讲解员询问。当很多人表示要向他学习时,他一边摇头一边笑着说:“我很普通,有啥可学的?”

吴恒发在少年时代就参加黄安县儿童团、少先队、赤卫队,16岁参加工农红军,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攻打黄安县城、湖北河口(老河口)战斗、太行山百团大战等大小战斗数百次,三大战役参加了两大战役,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三次过草地、转战南北几十年,立战功多次,三次身负重伤。

全国解放后,他又奉命转战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第一批入朝,最后一批回国。

1959年吴恒发任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分管后勤工作。他保持老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带领全院职工在荒地上建设医院,医院现在绿树成荫的道路,都是他带领大家亲自栽种的。由于他事事带头,亲自参加,在当时建院的艰苦条件下,没有人叫苦叫累,都能自觉地参加医院建设。同时,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

几年前,在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四位老红军曾深情寄语武大师生:

毛远耀:希望同学们铭记“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努力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王泽江: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生活在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太幸福了,你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今天,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张焕潮:希望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继承前辈的精神,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到底,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不达目的誓不休。

吴恒发:学校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保持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秉承优良的校风,一代接一代把武汉大学办得更好、为创建国内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他们一定还是同样的心情。

新中国的诞生饱含着难以计数的红军战士的青春和生命,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罗永宽教授认为,“这些健在的老红军不仅从一个侧面映衬出武汉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而且作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在他们那传奇人生奋斗历程中充分展现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追求真理、信仰坚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革命精神。”

(“寻找珞珈红色记忆”之九)

编辑:邢知博 田业胜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