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汪莹)5月13-14日,中国美国经济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主办,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湖北省美国经济学会、湖北省世界经济学会共同承办。
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且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经贸关系的阴晴冷暖同时与全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息息相关。会议旨在为从事美国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搭建一个开放与互动的平台,以探讨中美经贸关系的最新发展及未来走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3日上午,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和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张建清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星莉主持开幕式。
随后,专家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美经贸关系新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上午的主旨报告分为三个环节,主持人分别为东北财经大学阙澄宇教授、吉林大学李俊江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唐宜红教授。
武汉大学全球发展智库首席专家辜胜阻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强调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选择和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着力实现“六大转型”。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指出,未来中国要利用全球价值链重塑的“区域化”发展趋势,着力构筑以中国为最终消费市场的区域价值链。东南大学徐康宁教授对未来中美脱钩局势做出了总体判断,并指出当前形势下全面脱钩是不可行的也是做不到的。南开大学李坤望教授指出美国单方面脱钩或者中美相互脱钩都会对中美福利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姜凌教授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本位货币的再定位,以及当下全球货币金融领域“去美元化”加快之现象展开深入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奇渊研究员从贸易视角对产业链转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中国和越南之间可能存在错位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倪红福研究员强调,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风险-收益比例具有很大程度的非对称性。武汉大学余振教授指出,机器人技术变革显著提高了美国公众的贸易保护偏好,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美国公众贸易政策偏好的变化。
本届年会内容丰富,还设有以“中美经贸关系新发展”为话题的六场平行论坛、学术期刊宣讲会以及学术报告会等多项活动。学术报告会特邀四位从事美国经济研究的专家作主旨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赵蓓文研究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中美经贸与投资中的“互动”与“磨合”并存的趋势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存在。山东理工大学李平教授就制度型开放的内涵、原因、现实需要等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复旦大学田素华教授指出,尽管全球经济正在加速“去美元化”,但世界经济体系还需更进一步发展和转型,以应对全球经济的政策困局和多重挑战。厦门大学彭水军教授报告了内外需市场驱动下内外资分工合作的关键路径,以及当前内外资分工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会议还对中美经贸关系发展新趋势、全球价值链重构、劳动力要素、资本流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制度型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最后,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张彬教授致闭幕词,并对会议议题进行了简要总结。会议历时两日,期间各位代表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明观点,在交流中增进友谊,在碰撞中探求规律,在争论中探寻真理,为研究中美经贸关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