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池心怡)1月21日,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启动长江文明数字平台建设。成立于2020年年底的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云集了科技考古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青铜文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一带一路”考古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研究中心,七大中心聚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联合其他学科的优势,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王晓光教授的倡议下,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教授邀请其他中心负责人,以及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先锋教授、文学院程芸教授等共同畅谈数字平台建设的定位、目标、内容、方向。会议由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余西云教授主持。
王晓光认为,数字平台方向定位做大众传播性的专题数据库,兼具学术成果资源汇集,对研究成果、研究素材、遗址或文物3D模型等进行关联,利用人工智能做知识图谱,而信息管理学院正好在研发海外文物数据关联平台,知识关联、AI识图分类文物等技术都已成熟。
青铜文明研究中心张昌平教授提出,长江文明数字平台针对研究者需要精准、宏观的平台设计,针对大众则聚焦于数字化文化遗产。他以青铜器研究为例,希望数字平台能囊括国内外的青铜器检索,既服务于研究者,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求。
刘礼堂提出,长江文明数字平台可包含自然长江、人文长江、社会长江,展现出土器物等物质文明成就、李白、孟浩然的诗文等精神文明成就,还可包括石窟、碑刻、遗址等文化景观,平台不仅是做考古资料,而是汇集文史哲研究的优势资源。
针对实现技术,黄先锋提供了测绘、遥感开发的照片自动生成遗址3D模型技术,建议平台针对大众开放,可通过众包的形式为平台提供研究资源。
信息管理学院洪亮教授提出数据层、知识层、应用层的思路,知识层运用AI自动化抽取工具挖掘文化基因,应用层做知识图谱。
历史学院余西云、李英华、李涛都提出应注重长江文明考古资料的汇集。文学院程芸、宋时磊和历史学院郑威提出长江文明的诗文书画、饮食文化的器具、商贸驿站等都可加入平台。历史学院宋海超、邹秋实、池心怡,万林艺术博物馆彭蛟提出平台可利用GIS系统汇集武汉大学已有的资料成果,如湖北省与江西省的文化遗址、汉口近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茶马古道与万里茶道的商贸路线系统等。
从会上获悉,7个研究中心负责自己的子平台建设,做好简牍、青铜器、大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版块,并共同汇集到长江文明数字平台下,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实现大平台建设。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将逐渐与长江上、下游各研究机构联合,对数字平台内容进行扩展,并服务于研究者与公众,实现长江文明资源的活化与利用。
另讯(通讯员宋时磊)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杨华教授主编的《长江文明研究》著作近日由长江出版社出版,这是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首部重要研究成果。
全书共约55万字,分共七章,分别叙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如地理、能源、作物、矿产、港口、族群等,进而描述长江文明的空间分区、人文特点、形成过程、独特贡献,以及与世界其它大河文明的比较。最后阐述了湖北、武汉对于长江文明的贡献及其当代重要性。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