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校学者应邀出席第十届世界水论坛“2024长江文化南京对话——世界水论坛特别对话会”

发布时间:2024-05-27 09:34 来源: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林宏“2024长江文化南京对话—世界水论坛特别对话会”于5月22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期间举办。会议以“共创和谐水未来:文化作为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主题,就如何应对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伦理挑战、文化作为促进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等议题展开讨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应邀出席该会议并发表了《“水”与人们的内在精神秩序及其时代价值》的演讲。

傅才武认为,对水的利用和管理构建了早期人类文明内在的精神秩序,是推动人类社会组织化演迁的动力源泉。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经由“治水”的社会组织需要达到早期国家形态,形成族群政治经济共同体。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水资源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10000年前孕育了全球最早的稻作农业,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浪潮,同时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艺术、文学和宗教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转变为族群内在的精神秩序,积累而成族群的文化性格。进入中古社会,基于农耕社会经济结构与大众意识形态等约束,即便是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国古代帝王,也需要通过祭祀黄河、长江、淮河等水神,才能获得统治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水与先民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建立起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自然哲学、“民本”政治伦理和“乐水乐山”处世方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支柱的道家,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哲学观,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将水赋予道德的属性;中国另一位思想家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民本思想”,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之久。

傅才武表示,数千年来正是由水滋养和运行的大自然的“慷慨赠予”,让全球人口数量从一万年前约500万人口,增长到现在超过80亿人口。既带来了人类文明的无比繁盛,也让地球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时至今日,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面临“极度”缺水的困境,并还将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而加剧。

傅才武强调,面对当前人类社会的水资源困境,人类社会需要重拾中华民族维持着五千年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这是一种与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人定胜天”的“强人类中心主义”相对应的“弱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既发挥人类理性力量,又适度开发利用自然、避免自然力量“反噬”的结构性生态文明观。我们在这一观念下强化政府、社会和学界的紧密合作,尤其要在建设可持续的大河流域包容性文化上,充分发挥水文化作为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推进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步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主持本次特别对话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莉迪亚·布里托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法、政策与科学中心主任、邓迪大学教授约翰·罗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自然科学高级顾同穆建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彭静,河海大学教授张兵,全球水博物馆联盟副主席、印度生命之水博物馆馆长萨拉·艾哈迈德,土耳其外交部环境与水资源参赞西姆拉·奥兹卡亚,菲律宾科技部第十一地区主任安东尼·萨勒斯,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代表等出席会议。

据悉,世界水论坛是目前水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第十届世界水论坛由世界水理事会与印度尼西亚政府于5月18日至2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主办,11位国家元首级代表出席,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官员、专家共约5万人参加。本届论坛以“水促进共享繁荣”为主题,围绕水安全与繁荣、人类与自然用水、减灾与管理、治理合作与水外交、可持续水融资、知识与创新等议题举办多场对话会议。

(编辑: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