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论坛

首页 >> 珞珈论坛 >> 正文

沈壮海:学术创新的定向与根底

发布时间:2013-04-26 15:23 来源: 作者: 沈壮海阅读:
A A A

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谋划繁荣发展的关键语汇。然而,创新何为?如何创新?不回答清楚这两个基本问题,作为具体过程、状态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就缺乏明确的目的指向,缺乏科学的方法论遵循,也就无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展开。窃以为,服务实践,便是学术创新的根本定向;立足实践,便是学术创新的深厚根底。

学术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不同的学者正是在对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中,走着不同的学术之路。有人在刻意保持与现实的距离中理解学术,也有人在竭力维护形式的高雅中欣赏学术。其实,学术的真义在于学与术的合一。正如梁启超所讲的那样:“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二者如辅车相依而不可离。学而不足以应用于术者,无益之学也;术而不以科学上之真理为基础者,欺世误人之术也。”探有益之学,求有用之术,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切合了学术的本义,也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学术创新的重任。

支撑起当代中国学术创新的有力支点,是学者和学界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劲张扬。这种责任担当,包括学术责任的担当,也包括社会责任的担当。担当学术责任,就是要自觉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活动置于整个学术史之中予以审度和筹划,努力对学术发展的新推进有所助益;担当社会责任,就是要自觉地发挥学术发展引领、支撑、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学术发展的定位、标显学术发展的进程、检验学术发展的效用。没有这些担当意识,学术创新便缺乏激情、缺乏动力。

学术责任的担当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是相依而存、相伴而成的,只有在两者的有机统一中才能真正地得以实现。其中,社会责任的担当更为根本。学术责任生发于社会责任,成就于社会责任。离开社会,学术也便与实践隔绝,便既失去了蕴育她生发的“问题”,也失去了滋润她成长的养料,同时也失去了她不断验证自己、丰富发展的动力。与此相应,任何一位学者,只有时刻把握着社会的脉动,倾听着时代的呼声,关注着民生的疾苦,心系着民族的兴衰,与生动的实践气血相通,才能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一切学问生发的基点——问题,并掌握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条件,迸发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活力,从而在担负起其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推动学术发展的价值,有力地担负起他的学术责任。换言之,任何一位学者,只有首先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可能成为履行好学术责任的学者。没的责任担当意识,没有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学者便会无所定向,学术研究便会流为平淡无奇的文字游戏,学术创新也自然是无根无系。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深义就在于一切学术活动,包括学术创新的努力,都要不断增强服务实践的自觉。

学术创新的定向在实践,根底也在实践。谈到文艺复兴,恩格斯曾经盛赞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巨人何来?在恩格斯看来,巨人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精神的陶养,“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这些人物。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好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而时代精神之所以能够将“这些人物”陶养为“巨人”,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他们无一例外地站在时代之中而非置身其外、介入社会而非袖手瞑思,“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有人用舌和笔,有人用剑,有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全面的人的那种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而与这些巨人相比,“书斋里的学者是例外:他们不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人物,就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262页)

当我们思考学者成长、学术创新等这些常萦脑际的问题时,细品恩格斯的这些话,会参悟出更多的道理。对于青年学者的成长而言,我们要很好地担负起学者的使命,当时刻提醒自己脚踏生动的实践。我们应当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但是,只有与此同时,将我们的双脚紧紧地踏在中国的土地上,感知中华文明的血脉气质,顺应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直面现实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扣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脉,我们才能扣准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才能做出有生命力的学术。这是学术创新当循之道,也是青年学者成长的当循之道。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http://news.whu.edu.cn/paper/?paperid=78&pageid=282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第1305  编辑:田业胜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