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缤纷校园 >> 正文

研究生开学典礼在校生代表致辞:实学实干,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勇毅前进

发布时间:2022-09-15 13:05 来源: 阅读:
A A A

实学实干,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勇毅前进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蓝际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大家晚上好!

我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蓝际荣,我是一名来自畲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与关怀下,我成为我所在的畲族区域第一个考取武汉大学的博士生,借此机会,我想真诚地向一直以来给予我帮助、关心的领导、老师们表达衷心的感谢。今天,很荣幸能够作为在校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研究生,向各位新同学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两年前在我进入武汉大学的开学典礼上,窦校长寄语我们:要勇当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当时的我心潮澎湃,下定决心在珞珈山攀登知识高峰、奉献青春力量。今天,你们来到百年学府武汉大学攻读研究生,站在了比很多人更高的起点上奔跑。如何把握机会,跑得更快、更高、更远,如何珍惜韶华,成为一名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的珞珈青年,我有三点心里话想跟大家分享。

第一,练就过硬本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精进学业。天道酬勤,金石为开,读研期间,我在导师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期刊文章16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项。很多人问我科研的窍门,我想我的窍门就是三组关键词:第一组是“热爱+勤奋”,科研没有捷径,“热爱+勤奋”是每一位研究者攀登科研高峰的必备条件,读研以来,我坚持每天看五篇最新文献,以快速全面地掌握领域前沿。第二组是“合作+借力”,做科研要切忌单打独斗,须知“合作+借力”是科研的强大助力。我们要与导师、团队保持经常地深入地沟通,学会用好平台和工具。近年来,学校建立了尖端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世界级冷冻电镜等实验室充分共享,拥有两千多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各种交叉学科学术论坛,都是助力我们科研的翅膀。第三组是“坚持+换挡”,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科研之路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一个成果的背后往往是成百上千次的失败和磨砺,当我们遭遇挫折时,切忌“钻牛角尖”,出门打打球、爬一爬珞珈山,换一种思路重拾兴趣和动力,也许会让我们“柳暗花明”。

我想跟大家聊的第二点心里话是,坚持学以致用,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投入研究。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攀登知识高峰的前方是为了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我的专业是环境工程,为了助力突破电解锰行业发展瓶颈,读研7年间,我走出实验室,入户环保部门和企业调研取样100余次,脚踩黄泥、身陷污泥是家常便饭。最终,在导师侯浩波教授和团队支持下,开发了制备固体废物基绿色环境功能材料的技术,实现了“固体废弃物”转化为高经济价值产品的路径,该成果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作为研究生,“学以致用”就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确定方向,然后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在各自领域中坚持到底。

第三,树立远大理想,以强国有我的使命感勇担重任。百年来,武汉大学始终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而这其中从来都不乏青年的身影。大家都知道,今年上半年,首个中国“学生造”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团队成员和我们一样,都是武大最普通的同学,在踏进珞珈山之时就做了“最武大”的选择——将个人奋斗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中,最后铸就了我国首颗学生自研的微纳卫星“启明星一号”畅游太空,打破了长期以来科研遥感数据依赖国外的困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越来越成为共识,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应以扎实的本领、创新的勇气、无畏的担当积极投身科研报国的伟大事业中。

学弟学妹们,还有1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喜迎二十大,青春心向党!习近平总书记曾号召我们广大青年学子要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今天,我们于最美的年华相聚在最美的大学,期待未来,我们一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青春之心、青春之行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谢谢大家!

(摄影:金鑫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