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缤纷校园 >> 正文

【魔法课堂】聆赏古乐之韵,感悟诗词之美

发布时间:2021-11-26 15:39 来源:图书馆 阅读:
A A A

通讯员:金英焕 周燕妮

“灵心璀璨,诗乐未央。短短两小时的诗乐雅集,却展现出深深的文化底蕴,为繁忙的生活创造了一个雅致的心灵栖息地。我们在古乐中感受到自历史深处传来的余音回响,一脉相承至今。”《中华诗词审美》课后,新闻与传播学院朱小意同学深情地写下这段文字。

为了帮助学生们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更好地体会与感悟诗词的色彩、音律、节奏和结构,珞珈金秋时节,核心通识课《中华诗词审美》教学团队组织了一场诗乐美韵分享会,邀请琴箫、琴歌艺术家和校笛箫协会、古琴学社成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诗乐课。

为营造更好的教学情境,诗乐课特别设在图书馆艺术文献中心阅览区。在书香萦绕中,课程主讲人、图书馆馆长王新才教授从“兴、观、群、怨”的角度阐述了诗的意涵、诗的本根、诗的功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次课程便是让同学们感受诗与乐的交融。

“以礼乐文化为基调的中华古典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以诗为精魂,以乐为旨归。”武汉大学古琴文化研究所所长、艺术学院副教授易栋老师讲解介绍,诗与乐同源一体,倡导同学们在学习诗词时要与乐充分联系起来。

《姑苏行》《寒山僧踪》《洞庭秋思》《关山月》《渔舟唱晚》《凤求凰》……典雅古朴的琴声、笛声、箫声、歌声传入耳畔,张祐堃、林一蓓、段立峰、彭甜、范薇等艺术家不仅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古韵别致的视听盛宴,还分享了古乐器、音律专业知识及相关创作背景,诗词的意境与音乐的情感完美融合。

“当琴声一出,我的思绪很难不被拉回千百年前,伴着诗词,感慨古人的相思与离别,想象他们的喜怒哀乐。”经济与管理学院王童同学感叹道。此次诗乐美韵分享会内容丰富、直观生动,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了诗与乐的碰撞,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也为《中华诗词审美》课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中华诗词审美》是一门探寻中华传统诗词之美、普及诗词知识,并引导开展创作的通识课,王新才教授和课程团队通过讲授、吟唱、讨论、创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同学们欣赏诗词所蕴含的特质,体会中华传统典籍之美,并鼓励大家进行创作。每次课程作业近50首同学们自己创作的诗词,老师都会逐首赏析点评。

弘毅学堂的郑子鸣同学是这门课的忠实粉丝,“经历了一天专业课的洗礼,踏着夕阳,走进教室。课上不仅可以学到平仄、押韵、对仗等基础知识,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词句,还可以听到对李杜诗篇等经典古诗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解读,甚至能听到古琴和笛萧的演奏。这是一场不拘于课堂的教学,更是一次诗兴的激发,一场美的历程,一次全然不同的诗词与乐律的极致体验。”

中华诗词是美的,美在音韵,美在意境,美在想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中华诗词审美》课程希望加深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提高审美情趣,尝试诗意表达,培养敦厚品格,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耕于每一个学子的心田。

诗乐美韵分享会后,同学们就当晚雅集所听、所感创作了古典诗词,让我们来欣赏部分佳作:

西江月•雅集有感

(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袁韵)

袅袅清音宛转,泠泠幽响缠绵。阳春一曲弄朱弦,帘外秋云闲卷。

九奏萧韶尽善,一声琴瑟安禅。乐终夜月照无眠,未觉残红深浅。


贺新郎课上有以《桃花庵歌》入《酒狂》者,乃记之

(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曹家明)

花事荼蘼了。怎催他,春风些个,烂桃多少。青帝此回真手笔,挥点千红潦草。溅一道、天涯归棹。图画压村旗酒去,老子犹把醉邀僧媪。太白胖,稼轩姣。

歌喉渐觉银河小。问诸君、入裈何事,半遮怀抱?「维纳斯兮应有臂,勋伯格其仪表。威士忌、师之更妙。」满座闻之皆惊泣,汝国民革命休提早:两老虎,五官俏。


一剪梅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杨梓菲)

玉指唇间古曲飘,笛声三弄,箫管悠遥。吟猱泛散乱朱弦,人籁低徊,绿绮轻敲。

雅士文人赴此邀,高山流水,遗韵何消?而今再忆建安情,诗乐齐吟,净洗尘嚣。


鹧鸪天·闻《枉凝眉》有感

(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本科生段晨浩)

聚若飞烟不似真,一朝香远暗消魂。别时已尽闺中泪,觉后犹为梦里人。

迎暮色,见霜痕。流光不肯驻黄昏。庭前依旧当年月,共我多情累此身。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