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缤纷校园 >> 正文

【魔法课堂】认知心理学助力阅读莎士比亚

发布时间:2021-05-12 10:08 来源: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王允含

如何让普通读者也能享受莎剧?有哪些认知和传播理论能够帮我们更好地阅读?4月26日晚,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姜大雨副教授举办了以“莎剧,认知,科技”为主题的创意讲座。艺术学院郑传寅教授、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鄢畅老师等担任嘉宾,武大莎剧社献上精彩演出,让在场和参与线上直播的观众在智识与感官双重享受中更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莎剧。

姜大雨剖析了读者阅读莎剧可能遇到的障碍。莎剧中使用的“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通用英语存在词形词义的较大差别,伊丽莎白时代流行文体、宗教神话典故和想象意境也构成了普通读者的屏障。他引入学习科学理论,为读者解答如何缓解阅读莎剧的困难和“高雅文化”之刻板印象的尴尬这一问题。

姜大雨还介绍了雅各的“认知负荷理论”,提出莎剧阅读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不同的信息类型涉及了大量认知资源。一般读者偏好的双语对照本和注释本在帮助理解的同时,却也因打断节奏和搜索耗时阻碍了认知过程,反而影响了对作品的感受。为寻找一种共通的形式来直接形象地传递莎剧的情感,姜大雨引入了“Emoji(表情符号)”,给观众提供了全新思路。

姜大雨提出,若要构建“长时记忆”,需要发掘事物、发音、词形、意义间的联系。Emoji或者大家更熟悉的表情包可以轻松做到意义的建构和传达。他介绍了Hogarth出版社推出的OMG Shakespeare系列图书,编者使用日常语言、表情、聊天框和社交媒体等新潮形式重写了四部经典莎剧。这种诠释尽管不乏争议,但姜大雨肯定了其利用非严肃、接地气的方法吸引青少年、循序渐进推广莎剧的意义。

在互动环节,来自各学院(系)的学生和B站“云观众”们对此新颖的话题各抒己见,涉及了emoji对不同文体的适用程度、表情符号在受众间的理解差异、对“文学味儿”丧失的担忧和当今流行的短视频传播形式等内容。郑传寅则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武大人的视角介绍了莎剧在国内的译介和在校内的传承,并与古典戏曲《牡丹亭》进行了对照。

武大莎剧社成员和特邀演员的四段《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表演则突破了传统莎剧演出,将语言、视效和音效的交叉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诸心怡和郑中天一曲“Aimer”出自法语音乐剧《罗朱》,呈现出二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毕钰淇和闫昊源演绎的阳台对手戏在主题音乐下缓缓展开,恋人在夜色中立下誓言;手持酒瓶的茂丘西奥(王云开)一段癫狂呓语将观众引入怪异秘境;卜河凯和聂永芳的《哈姆雷特》经典独白在手电追光、鼓声和黑白红三色背景中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赋予具象,让生存还是毁灭的究极考问响彻全场。这些表演让观众对莎翁的认知在文本基础上达到了交感和更高层次的共情。

郑传寅表示,这次活动体现了学校戏剧公选课的丰富与革新。他赞扬了戏剧学习由侧重学术的“追问式”到更重体验的“观赏式”的发展,称武大莎剧课程为“面貌全新的通识课”。郑传寅肯定了莎剧社成员筹备演出的付出和剧目选择的精当。鄢畅也从象征角度对“哈姆雷特独白”进行了赏析。

据悉,此次活动是图书馆举办的“第九届武汉大学读书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戴丹妮副教授主讲的武大核心通识课《莎士比亚与西方社会》和一般通识课《莎士比亚戏剧导读》的拓展环节。

(摄影:王崧涧 编辑:付晓歌、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