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湖北日报】图文: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守护千家万户健康

——湖北团代表共话教育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9-03-15 08:57 来源: 阅读:
A 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不平衡不充分”中,教育与健康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两个话题。

  教育优先,如何让受教育者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四中校长李静一直关注“大班额”问题。“在一些中心城区的优质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在她看来,根本原因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要破解这个难题,除需要政府配建新建足够的学校之外,还可通过名校普校合作办学等方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恩施州卫生学校副校长杨琴,非常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问题。她发现,有的村小学只有八九名学生,整个学校只有两名老师,得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杨琴建议,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视频的方式,让城市里的优质学校与乡镇学校实现线上课程共享,让乡镇学校的学生也能享受名师名课,“以信息化管理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教育公平的落实。”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数控中心主任禹诚一直为职业教育鼓与呼。前不久,看到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她感叹:“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结合该《实施方案》提出的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禹诚建议:突出职业教育的个性化、专业化特点,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如何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关注国内医疗卫生领域的变革已有30多年。他的团队关于短缺药、仿制药以及药品集中采购等系列研究报告,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毛宗福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健康已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期盼和支撑保障。”他建议,通过获取人群健康大数据,引导现代信息技术与健康产业、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培育新兴健康产业集群,打造大健康支柱性新兴产业;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和服务模式转变,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能力。

  禹诚: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新机遇

  【关注】新时代的职业教育

  【感言】学生的获得感就是教师的幸福感。

  “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拿着一本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数控中心主任禹诚说。

  去年全国两会上,她提交了《关于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不仅得到了教育部的回复,在国务院的《方案》上也有了具体回应。”这让禹诚深感自豪。

  “《方案》中,专门有一段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禹诚说,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难点。职业院校教师不能仅停留在黑板上讲理论,还要有技术。同时,要鼓励企业的师傅到职业院校来兼职。

  从事职业教育26年,禹诚深感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着社会认识有偏差、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窄、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但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

  “掌握一技之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禹诚反复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

  今年全国两会,禹诚结合自身工作,继续为职业教育鼓与呼。今年起,国家将启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禹诚认为,学分形式可多样化,比如,职校毕业生想获得更高学历,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技术创新等专业成果也可转化为学分。同时,推行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弹性学制,有效推动技术创新,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杨琴:促进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公平化

  【关注】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教育共享

  【感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全国人大代表、恩施州卫生学校副校长杨琴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一直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问题。她说,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贫穷。

  杨琴总忘不了2016年去鹤峰县扶贫时遇见的8岁小姑娘张慧。“小姑娘聪明、懂事、有礼貌,但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她说,后来才了解到张慧所在的村小学只有八九名学生,整个学校只有两名老师。

  调研中,杨琴发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开不了课、开不齐课、开不好课,原因除了基础设施薄弱,更主要还是师资问题。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好学校与条件不好、开不了课的学校形成共同体,上课、备课、作业批改同步进行,实现资源共享。”杨琴介绍,在教育信息化促公平上,恩施已创新出“恩施三式”——同体式同步课堂、支教式同步课堂、协作式同步课堂。2018年,她在恩施市实验小学调研时,学校正与某乡镇学校通过远程视频共上思想品德课,实验小学的老师授课,乡镇学校的老师辅导学生听课,两所学校完全实现同步互动。

  “教学资源信息化共享,意味着老师要提升相应的信息化技能,学校领导也要在办学中强化信息化意识。”杨琴建议,以信息化管理为突破口,在信息化落后的学校可先试行无纸化办公,促进学校领导及老师向信息化思维转变,然后逐步在办学、教学上实现变革。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细化“恩施三式”等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推动教育公平的落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刘超:加强精神卫生类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关注】提供高水平的精神卫生服务

  【感言】健康,是包括身体和精神的双健康。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科技学院医药研究院院长刘超,十分关注精神卫生医学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这源于3年前在通城县的扶贫。

  当时,刘超发现贫困户因病致贫较多,有的村10户贫困户中6户家中有精神疾病患者,“基本都是自己在家中治,难以做到按时、规范用药”。当地村民说,医院医生少、病人多,照顾不过来。

  通城县精神病医院有30多名医护人员,其中精神科执业医生只有8名,而收治患者最多时达250人,医院已连续3年被定为全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示范区。

  刘超介绍,在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仅有1.5名精神科医生,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名。在全国精神科队伍中,仅约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地市级精神卫生机构医生70%左右为大中专学历,许多县级机构甚至没有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生。

  “精神卫生类专业学生少,毕业后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很多人都不愿意来。”通城县精神病防治所所长李娟告诉刘超,精神卫生医院普遍缺乏医护人员,尤其是专科医生。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刘超也发现,目前医学院中设置精神科专业的非常少,招生人数就更少,而通科医学生大都不愿进入精神科工作。

  “应加强精神卫生类医学高等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和稳定。”刘超建议,要扩大高等医学院校精神卫生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将精神卫生相关内容纳入全科医生培养及人力发展规划,鼓励社区和乡镇卫生机构中精神卫生一线医务工作者边实践边学习,保障精神科医生的合法权益,提高精神科医生的待遇,制定临床心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和社会工作师的发展规划、培养方案,多途径提升精神科医生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李静:把每个座位都打造成“C位”

  【关注】“大班额”问题、学生的“课外负担”

  【感言】办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学校。

  和往年相比,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四中校长李静今年更忙了。除了要处理学校日常事务,还要作为历史教师给高一学生上课,同时更要履行好全国人大代表职责。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耕耘了27年的基层代表,李静更多的是站在学生家长的立场,思考如何办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春晚小品《占位子》,更是让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把学校里的每一个座位都打造成“C位”。

  李静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襄阳四中任教近27年,2015年8月起担任校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她坦言收获不少。

  李静说,在一些中心城区的优质学校,“大班额”问题比较突出,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的现象常见,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自己正在思考的。她认为,产生“大班额”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速度加快,适龄入学人口较快增加,但教育资源配置没有跟上。家长重视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迁入户口、购房、租房、投亲靠友等方法获取入学资格。“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李静表示,要破解“大班额”问题,一方面政府要配建、新建足够的学校,保障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合作办学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对部分热点学校非片内学生可适当采取摇号方式入学。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李静认为,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方用力。

  履职一年来,开会、调研、撰写报告建议等,虽日程满满,但李静感觉做得还不够,“调研还应更细更深入,今年我会做个有心人,更多总结反思,当好代表,办好学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徐华铮:35年坚守讲台,传播传统文化

  【关注】青少年网络监管

  【感言】用传统文化点亮学生“心灯”。

  “一年前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心里有些忐忑,怕自己能力不够,辜负大家期望,今年感觉就好多了。”全国人大代表、荆州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徐华铮笑着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徐华铮1984年毕业于长江大学文学院,是湖北省特级教师,当了二十几年班主任。

  教学上,徐华铮很有一套,文章讲解深入浅出,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展现学生才华。在“激情4班圆梦青春”的微信公众号里,满是学生的成长故事。

  “我觉得文化自信应从小培养,语文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尤为关键。”在徐华铮看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拓展,都要着眼于让学生发现和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从而喜欢上传统文化。有了兴趣,就会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精髓,自信也就油然而生了。

  除了教学,徐华铮还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目前,不少学生戴上了眼镜,这样的状况让她十分担忧。此次全国两会,她提出了关于“青少年近视预防”和“加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的建议。

  过去的一年,徐华铮坦言“收获多多”,“我原来只是一名‘教书匠’,通过履行人大代表职责,走出校门,走到田间、机关、工厂,眼界比以前更开阔了。通过倾听老百姓的心声,也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会认真履职尽责,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毛宗福:32年深耕,致力医改理论实践融合

  【关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感言】让健康实实在在走进千家万户。

  “你看,来自全国10多个样本点,数万条药品生产、流通与使用相关信息,都在这个数据库里。”5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这些,只是他带领团队采集的原始数据资料中的一小部分内容。

  从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毛宗福就一直关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里的变革。此前在红安县和咸宁市的4年挂职经历,更是让他系统了解到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

  医疗卫生改革是世界性难题。2009年3月,国家新一轮医改方案出台,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的目标。

  2010年1月,时任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的毛宗福牵头,申报开办全球健康本科专业,组建全球健康研究团队,并与美国杜克大学等名校搭建国际合作网络。2011年6月,国内首个校级全球健康研究平台——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成立,毛宗福担任中心主任。

  8年来,毛宗福带领的全球健康多学科、跨国界研究团队,积极打造特色智库。毛宗福团队关于短缺药、仿制药以及药品集中采购等系列研究报告,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

  毛宗福说:“10年医改实践、摸索和总结,使‘医疗健康’由传统‘技术范畴’,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民生乃至政治议题,‘大健康’事业与‘大健康’产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受重视,深化医改不再单纯局限于‘福利公益’。”

  最近,毛宗福团队正针对“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信用评价体系”开展研究,“我们想通过理论思辨、国际经验借鉴、地方探索归纳与试点工作总结,为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他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本版图片:李静、徐华铮、毛宗福,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际凯摄;其余为受访者本人提供)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90315/hbrb3323189.html

本网编辑:吴林珂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