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武汉晚报】盛开在雪域高原的青春之花

发布时间:2013-05-02 08:43 来源: 作者: 武汉晚报特派记者鲁珊 拱岩颜 通讯员周丽阅读:
A A A

“我们把青春留在了雪域高原……”在武汉大学的办公室里,两鬓染霜的邓和平教授,沉浸在35年前的雪域高原。在那里,有他的青春、热血、爱情,还有初恋的生命。

当年,邓和平和初恋钱建新响应国家支援边疆的号召,报名奔赴西藏。如今,58岁的邓和平说:“35年了,我想再去她的墓前看一看。”

入藏前学校送“嫁妆”

“其实我是她的男朋友。”邓和平告诉记者,钱建新与他是大学同班同学,两人就读于外语系德语专业。钱建新是党支部书记,邓和平是班长,班上的大事小情常常是两人一起操办,接触久了,爱慕之情在邓和平心里潜滋暗长。

在邓和平眼里,钱建新 “阳光、开朗,性格随和,在同学中人缘不错”。她高中18岁时就入了党,这在当时是不多的。不仅如此,钱建新乒乓球球艺了得,曾获武汉地区高校女子单打亚军。

1976年毕业之前,学校动员学生援藏。邓和平热血沸腾,他马上递交了毕业后去援藏的申请。可是心中那份尚未有结果的暗恋怎么办呢?

“怎么样,和我一起去西藏?”在那个年代,邓和平如此表白,钱建新一口答应下来,两人也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当时学校是不许学生谈恋爱的。”邓和平说,但他们一对情况特殊,学校不仅“网开一面”,临行时还送了一台缝纫机、一部理发工具——算是学校送的“嫁妆”。

一腔热血改变人生轨迹

他们的决定遭到家人反对。

邓和平的父亲过世得早,母亲一人抚养四个子女,邓和平是家里长子,家人希望他尽快工作改善家境。而援藏是“不挣工资挣工分”,不能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

钱建新的家庭更不容易,母亲患病,全靠父亲照顾,家里也是四个孩子,钱建新是长女。“如果姐姐不走,就是家里的顶梁柱。”钱建新的弟弟钱建民说,姐姐的决定,带给父亲的是无限的失落。

“听说学校给我们原定的分配去向是我在国家交通部,小钱在天津港。”邓和平说,这一去,改变了他们一生的轨迹。

“那时,我们对西藏几乎一无所知。”邓和平说,虽然听说西藏艰苦,可年轻人心中,艰苦甚至是一种诱惑,他们既不害怕高寒缺氧,也不担心食物短缺,一路兴高采烈。

进藏经过安多、唐古拉时,荒无人烟、水源匮乏,许多人因缺氧而头痛欲裂、夜不成眠,强烈的紫外线让皮肤曝裂。面对意想不到的艰苦,一些同学开始哭泣。

邓和平、钱建新和另外三人来到日喀则地区吉隆县,钱建新是五个人中唯一的女生,他们插队吉隆区卡帮公社当农民。“一竿子到底,和藏民同吃同住”。

青春热情温暖深山边陲

在那个朝气蓬勃的年纪,艰苦也无法削减他们的豪情。这群生龙活虎的汉族青年,搅动了这个寂静的边境山乡。他们出点子、制规划,帮藏民建梯田、修水渠、开果园、修机耕路,青春的热情温暖了深山边陲。

钱建新一到村里,风风火火的性子立刻展现出来。

下地头、串门子,钱建新与那些藏民热络到了一起。不懂藏语,她就随身携带个小本子,写满了生词,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诵读;吃不惯酥油茶、糌粑,浓烈的膻味一闻就想吐,她就把酥油涂在脸上、鼻子上,糌粑吐了就再吃,直到习惯为止。

钱建新不要照顾,专拣最脏最累的活儿。生产队派强劳力上山拉木材,她看到名单里没有自己,抢着报名要去。

在林间小道上背着几十斤重的木板爬五六十度的陡坡,出牛羊圈肥是最脏的劳动,“这是男生的活,她完全可以不干的,却主动要求做。”邓和平说,粪肥的味道很刺鼻,要忍着恶臭用耙子拣出来,用竹篓背着而不是扁担挑,后背都被粪便打湿了。

晚上回到宿舍,钱建新经常替藏民缝补穿破的衣服、鞋子,钱建民至今记得他给姐姐邮寄过好几回锥子和线。

卡帮村民都很喜欢她,给她取了个藏族名字,叫“德吉卓玛”,意思是幸福女神。

青春火焰映照拉多拉山

“愿上峰之巅,竞放并蒂莲”。 环境虽艰苦,这对小情侣互相鼓励,爱情让他们坚持。然而,突如其来的噩运悄悄降临。

197834,钱建新调到区里,担任代理文书。7日下午,县城附近的拉多拉山发生森林火灾,冬春交替之时天干物燥,火势熊熊蔓延。

此时钱建新刚到区里,鞍马劳顿,她却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救火大军。

“只要有困难,她会第一个上。”钱建民说,这是姐姐的性格,街坊家里失火,她也奋不顾身帮着灭火。

当山火扑灭,人们集合后发现,唯独少了钱建新。一个冒着浓烟的山坡上,大家找到了她的遗体,全身烧焦,面目模糊。第二天,她的死讯传到卡帮,邓和平嚎啕大哭,没想到才小别三天,他就和恋人天人永隔了。

吉隆县找了一口最好的楠木棺材装殓钱建新的遗体。邓和平回忆,大雪封山,家人无法到场,但她的追悼会仍盛况空前,县领导、附近的职工、农民,能来的人都来了。

钱建新的骨灰被分为两份,一份葬在吉隆县郊外的烈士陵园,另一份则在当年5月由邓和平带回武汉。吉隆县派了一位副县长陪同,将其安放在武汉九峰山革命公墓。

几个月后,邓和平被调到拉萨,告别了生活了两年的卡帮公社。5年后,他到吉隆县出差,曾到她的墓前祭扫,此后他再没有机会到她的墓前。又过了5年,邓和平调回武汉。

第二年“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以《青春的火焰映照拉多拉山》为题一个整版报道了钱建新的英雄事迹。

那块木板墓碑还在吗

吉隆县“陵园”非常简陋,仅仅是一片空地,没有围墙,也没人看守。钱建新骨灰下葬时,就是在空地上挖了一个坑,将一半骨灰倒入埋好,在土堆上竖了个木牌。

“如果她活着,肯定是个人物。”邓和平眼神迷离,似乎看到了一个有她活着的时空。可惜,生活没有如果,年轻时的一个选择、一次行动,就在刹那间决定了这一生的路。

30多年了,不知道那块木牌还在不在?”邓和平非常担忧。

1.jpg

197611月,湖北高校5名援藏大学生到达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受到隆重欢迎,钱建新(前一)、邓和平(前二)等步入会场(资料图)。

2.jpg

钱建新部分骨灰下葬吉隆县烈士陵园时的墓和木板墓碑(资料图)。

3.jpg

钱建新在武汉九峰山革命公墓的铜像。记者蔡晓智 通讯员刘琪 摄

http://cjmp.cnhan.com/whwb/html/2013-05/02/content_5155366.htm

(稿件来源:《武汉晚报201352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