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汪信砚、陈伟、陈传夫当选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发布时间:2022-01-04 17:43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记者付晓歌 通讯员李巍、杜业艳)1月4日,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武汉大学的师生代表齐聚樱顶老图书馆,一场为最高级别的文科人才举办的最高规格聘任典礼在此隆重举行。在热烈的掌声中,汪信砚、陈伟、陈传夫(依姓氏笔画为序)三位新增选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依次上台,接过聘书和鲜花。

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等全体在校的校领导,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胡德坤、马费成、汪信砚、陈伟、陈传夫,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直属科研机构、教育部重点基地负责人,文科人才代表,学生代表等出席仪式。

校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主持并代表学校宣读聘任文件。韩进依次为三位资深教授颁发证书,韩进、窦贤康与新当选资深教授合影留念。

三位教授分别发表了受聘感言,向学校的培养表示感谢,向曾经予以指导和帮助的师友致以谢忱。

汪信砚

汪信砚追忆了在武大学习、工作的43载春秋,深深感谢学校多年来的培养。他肯定了学校的人才强校战略,并表示被增选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是荣誉,更意味着责任。“我一定不负学校的肯定、鼓励和殷切期望,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更加努力,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竭尽所能。”

陈伟

陈伟表示,一定要以前辈资深教授为楷模,认真值守,爱校敬业,公道正派,鞠躬尽瘁。今后,将继续和简帛研究中心的老师协力前行,以入选古文字工程为契机,把各项研究课题做好,把刊物、网站和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办好,切实促进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把简帛研究中心持续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

陈传夫

陈传夫谈了感恩、感悟和感想。他指出今后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一是要把握好学科方向,把握学科大势;二是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紧扣时代脉搏,加强学科建设;三是要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四是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敢于担当;五是要不断谋求人类福祉,为全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窦贤康指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的选聘是武汉大学人才强校的重要举措,秉持“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标准、严格条件、严格选聘。资深教授承担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任务,并为学校科研规划、学科发展、队伍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充分发挥传承学术、激励后学、引领创新作用。窦贤康介绍了三位教授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龙头和“关键少数”,是高端人才、战略人才、领军人才的代表,是矢志一流、追求卓越的模范践行者,是立德树人、严谨治学的表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强校是根本战略。遴选聘任资深教授,关系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他希望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继续引领学校文科发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作出更大贡献。

韩进向三位新增选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表示祝贺。并结合武汉大学的办学宗旨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做胸怀祖国、服务师生的表率。要心怀“国之大者”“校之大计”,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二是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要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立志做“大先生”,坚持做真学问、大学问,既能著作等“身”,也能著作等“心”。三是做好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要充分发挥在识才、育才、用才方面的导师作用。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韩进表示,“期待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只争朝夕,鞠躬尽瘁,不懈奋斗,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又好又快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仪式上还播放了视频短片,全方位展示了三位资深教授的学术历程、主攻方向、成就贡献与精神风貌。他们学风正派、德高望重,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性的重大学术成就,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

随后,陈伟做题为“胡家草场汉简律典与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学术报告。他结合出土简牍,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对西汉法制的演进以及律典编篡的历史做出新的揭示。

据悉,2004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是学校文科领域的最高岗位,比照两院院士标准严格遴选,受聘者享受与院士相同待遇;每两年遴选一次,至今已开展9届遴选,共选聘了17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他们都是各自学科领域建树丰硕、声誉广播的卓越学者,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学校修订了遴选办法,取消原来在获奖、项目、成果等方面的定量要求,更加注重在品德、水平、成就、贡献、影响上做出更加明确的定性规定;在程序上由申报制改为推荐制,并优化有关评审流程。第九届资深教授遴选按照新办法严格施行,三位杰出学者当选。

>>三位资深教授学术简介

汪信砚,1961年9月生,湖北麻城人,哲学家。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被评定为二级教授。现任哲学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副秘书长、国家教材委员会思政专委会委员、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杂志社编委会委员等职。入选教育部、中宣部、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多项高层次人才计划。

汪信砚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20多项,在海内外出版《李达全集》20卷(主编)、《科学:真善美的统一》、《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与方法》、《认识的本质与机制》等著作和教材2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上发表论文50多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奖励多项,所负责的本科生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所指导的多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博论文出版项目。


陈伟,1954年3月生,湖北黄梅人,简牍学家。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师从石泉先生在职学习,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历史学会会长、《简帛》集刊及简帛网(http://www.bsm.org.cn/)主编、英文期刊Bamboo and Silk二主编之一。

陈伟长期关注出土文献,以战国楚简和秦汉简牍为重心,围绕释字、断读、缀合、编连与相关历史考察,发表《〈鄂君启节〉之“鄂”地探讨》《秦苍梧、洞庭二郡刍论》《秦汉简牍“居县”考》《秦汉简牍所见的律典体系》等论文及研读札记,出版《包山楚简初探》《郭店竹书别释》《竹簡學入門——楚簡冊を中心として》《秦简牍校读及所见制度考察》《燕说集》等个人著作,提出较多新见解,推进了这些珍贵史料的文本复原和内涵解读。并与课题组同人协力攻坚,对多批简牍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再整理,主编出版《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秦简牍合集(1-4卷)》《里耶秦简牍校释》等专书,成为相关简牍文献目前最为可靠、便用的著录本,得到海内外同行高度关注和广泛征引。

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03年以来,相继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0010)、“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08JZD0036)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简牍整理与研究”(16ZDA115)。并主持中华字库工程分包项目“秦简文字的搜集与整理”,担任武汉大学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的项目负责人。

获得的主要学术奖励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20)、二等奖(2013),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2016),中国出版政府奖(著作奖)提名奖(2013),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2016、2019)。


陈传夫,1962年5月生,湖北广水人,图书情报学家。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获文学学士、硕士,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留校任教,1993年晋升教授。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巴黎十一大学等从事研究工作。现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图书馆学科主编等职。曾任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常务委员会教育委员。获武汉大学、湖北省与全国性荣誉表彰,入选国家人才称号(2009)。

长期从事图书情报与知识产权研究。注重把握理论方向与学科前沿。在国内外优秀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著作权概论》、《目录学教程》、《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图书馆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主编《图书馆学研究进展》、《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与趋势》(英文版)、《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论丛》(多卷本)等著作和研究论集。多年积累,形成具有特色的图书馆发展理论;是图书馆知识产权这一新方向的开拓者与推动者。研究成果被学界认为“提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全球性难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的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理论框架,成为研究该问题的基点;探索图书馆学研究的制度本体范式,使理论更具有解释力与实践性,形成了个人特有的学术风格。

坚持立德树人。指导多名博士论文获省部级荣誉称号。教学成果获省级一等奖。注重学科建设,科学谋划,工作投入。推动本领域发展合作,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共识,推动国家建立图书情报专业学位制度。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多项研究工作。注重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注重国际交流合作。成果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果要报》。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五、六、七、八届一等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10多项。

(摄影:金鑫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