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珞珈青年派】10万+小时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9-04-15 17:01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策划:肖珊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撰文:吴霜

供图: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各志愿服务队伍

三月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激扬青春热血、铭记雷锋精神的时刻。今年三月,武汉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2019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

其实,志愿服务又何止于某个特殊的日子,武大的青年志愿者们一直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开展形式多样、广受好评的志愿服务活动:义务家教、社区环境整治、扶老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弟、植树护绿、公益募捐……用爱心、知识技能和创意,奉献自我,服务社会。

目前,武汉大学在校注册志愿者人数有16900人,其中去年新增注册志愿者6233人,总志愿服务时长超100000小时。他们与雷锋精神同行,与时代同行。这种担当、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已内化为武大青年的核心价值观和武大精神,随着一代代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不断发扬光大。

 

陪伴是志愿服务的起点

说起成为志愿者的初衷和契机,很多志愿者都会提到“陪伴”。看到了需要帮助的群体,想把自己的爱传递给他们,想尽力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温暖……怀着这样简单的想法,志愿者们踏上路途。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父母早出晚归,孩子交给老人照料,但在学业功课上老人往往力不能及。于是“儿童之家”诞生了。

信息管理学院的志愿者们每周二四的晚上,都会准时来到“儿童之家”,照顾和辅导托管在那里的小孩。志愿者许可欣印象尤深的是一名五年级的小男孩,他自学了很多古诗文章,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本中没有的篇目如《将进酒》,骄傲地宣称:“我已经看了不下十遍《百年孤独》!”

晚上7点是说再见的时候,孩子们要回家吃饭,志愿者们也要回宿舍温习功课了。孩子们依依不舍的询问“你们每个星期都会来吗?”让志愿者们坚定了坚持下去、风雨无阻的信心。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志愿者们组织了“私人定制”助盲活动,参加服务的刘畅、胡奕娈、王钰等志愿者,陪伴视力残疾的刘玉兰“参观”了武大校园。

“和刘老师在一起,不像是我们陪她散步,倒像是她带领我们逛武大、看生活、聊世界。”几位志愿者感受到,服务他人的同时,也通过参与别人的人生,从新的视角感受世界,“我们会说起自己学习生活的烦恼忧愁,刘老师会用她作为长辈的人生阅历给予我们鼓舞;她会对时代和生活提出见解,我们也和她交流一些也许不成熟的个人想法。就像家人在一起闲话家常。”

虽然服务对象往往处于种种艰辛之境,但他们反而有更强烈的对生活的热情,甚至还会反过来真诚地关爱年轻的志愿者们,这让志愿者们深受震撼和感动。

有团结和坚持,志愿服务的舞台越来越广大。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珞珈筑梦,江城落家”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们为武汉市解放桥小学、凌志小学、四维路小学、东升学校四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建立从一年级至高中毕业的电子成长档案,并针对性地开展每年128个学时的课程活动,包括“爱心课程”、“筑梦珞珈”武大一日游学、“伴飞天使”暑期夏令营等,在武大校园开展“爱心图书”捐赠活动,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教育资源和成才机会。

项目开展的12年间,累计建立2000余份农民工子女成长档案,组织1000余名农民工子女游学武大,捐赠图书10000余本,建成3个图书屋,共服务20000余名学生。项目获得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还发起了面向市民的社会捐赠活动。“深入社会,用心去体验,才会接触到真实的社会,进而有所感悟。”土木建设工程学院优秀志愿者、2016级学生梁沛表示。

 

专业是志愿服务的优势

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武汉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除了奉献爱心、投入热情,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智慧服务社会。

武汉大学“清泉计划”项目作为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和第四届湖北青年志愿公益项目大赛金奖获得者,其获得的成果和肯定不仅在于一以贯之的坚持,还来自于深入一线,专心调研,用知识与科技改变落后环境的科学精神。

“清泉计划”始创于20131月,通过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并与武大化学与分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六个实验室长期合作,改善偏远地区农村学生饮水条件,普及饮水安全知识,提高节水护水意识。项目覆盖了湖北、贵州、云南、广西455个乡镇102所学校,累计回收10023份有效问卷、1463份访谈资料,完成1624次检测,建立25所“饮水安全示范工程试点学校”,捐赠29台大型净水设备、3000个优质水杯,解决了逾10000名农村儿童的健康饮水问题。

志愿者张诗瑶在调研中发现,除了缺乏干净水,没有安全饮水意识是另一个严峻的情况。村民们习惯直接饮用蓄积的雨水,祖祖辈辈认为这是“干净”的水。在队员们仪器的检测下,这种水是带着超标化学元素的“脏”水。淳朴的村民怎会知道这些知识,也无力解决山村缺乏基础设施的问题。

于是,志愿者们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就地取材设计简易净水装置,帮助村民进行基本的水处理和水净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制作了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饮水安全知识读本,传递安全饮水的意识……

“人世间的苦痛无法完全消除,若能做出一点点努力,那就是在改变这个世界了。”张诗瑶感叹。也许,改变就从让一个陌生人有一杯干净的水喝开始。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志愿者们推出“思念便当”项目,将健康理念融入公益精髓,落脚于“一饭一蔬”——他们关注到武汉市民对麻、辣等重口味的偏爱,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这一地区性饮食习惯的弊端。为了提出应对方法,志愿者们成了社区的常客,用专业知识在社区开展大型“口腔卫生健康行”义诊活动,和营养讲师共同设计特色方案,向社区居民传递健康知识,与老人共同制作特色便当。项目在2017年的“高校陪伴实践大赛”中获得方案入围奖。

“三年来,‘思念便当’除了给老人们带来轻食的理念,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思考如何做志愿以及志愿的意义。”项目负责人高欣总结道。

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第四届湖北青年志愿公益项目大赛银奖的“Law+家行”社区法治服务项目由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出。项目主要面向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道下辖5个社区及1个自然行政村,针对社区孩子、家长和老年人的不同特点,以居民的法治需求为出发点,提炼出防性侵、防拐卖、预防青少年犯罪、防诈骗、遗嘱与继承等7大主题。志愿者们开动头脑风暴,使用多种媒介载体,创新普法形式。

 

创意是志愿服务的翅膀

除了爱心与知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志愿服务也需要细心观察生活,融入天马行空的奇思,乘上科技进步的东风,与时俱进,提高服务效率,增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效果。

2018年底,《屏幕改变的命运:两百多所中学直播名校课程,88人考上清华北大》新闻成为热搜,互联网支教第一次站在聚光灯下,引领人们去畅想这一块屏幕所连通的爱与能量将如何滋润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

而这早已不是“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的第一次构想了。自2014年提出、2016年正式开启互联网支教的探索之旅以来,已经有七位志愿者参与了远程试讲,教孩子们吹竖笛、玩超轻黏土和惯性小车、做吸管人、学急救知识、画星空。

“荣幸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过客。”志愿者吕润洋在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中心小学改造教室时想到。“在这个教室上的课可能不会对他们的人生带来多大的转变,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记得在自己的小时候有几位大学生匆匆经过,为他们留下了一间‘魔法教室’。他们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是存在魔法的,这种魔法就是梦想和公益。”吕润洋希望接受远程教育的孩子们能带着梦想把这份美好传递下去。

握着布置教室的工具,志愿者翁兆星也在畅想不久后,孩子们坐在他们组装的桌子前,行走在他们铺平的地板上。“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一个无忧无虑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一钉一锤的温度。志愿者的意义,便是通过我们所做的事情而存在,通过我们所帮助过的孩子们的笑容而存在。”

“诚信雨伞”是由水利水电学院党建特色基地吴天祥小组开展的志愿活动,旨在为全校师生提供免费便捷的雨伞借取服务。遇到突发的雨雪天气,没有雨伞的师生只需在指定的借伞点登记,即可免费使用雨伞。

“有一次突然下大雨,没有带伞,正着急的时候看到教学楼门口摆放的诚信雨伞,心里一下子好暖,感谢他们!”曹同学的经历,代表了无数师生的心情。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志愿服务部更是回归志愿服务这一事业本身,实施“志愿服务供需平台”项目,致力于建立一个对接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志愿服务的平台,将志愿服务的需求方和供应方连接起来。通过这样一个桥梁,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等可以招募到更多志愿者,而高校青年志愿者也可以实现志愿服务多样化,扩展志愿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他们计划通过开发微信公众号、App或者网站的形式,实现志愿服务需求方和供应方的自主对接和双向选择。

 

志愿服务是最美的时光

志愿服务是长期的事业而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在武大,一代代志愿者薪火相传,一个个项目接续不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毕业走出珞珈山的志愿者们,立志要在更广大的天地将爱心与热情传播开去。

“我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朴素而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5级学生何星辰的志向与执着。他曾担任院青协会长,志愿服务时长152小时。大一伊始便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启忙碌的志愿服务生活,在一些精打细算积攒着“活动分”的同窗看来,或许不是一个那么“划算”的决定,但于他而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一些人,就是值得。

这些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惯常被我们忽视。志愿者们将寻找服务对象的视线拉回近距离,举办了“最美婚纱照——您的校园美容师”志愿服务活动,为校园环卫工人拍摄美丽的艺术照和婚纱照,表达学生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恩。

作为一个新鲜的项目,活动并非一帆风顺。“那段时候天天骑车到处跑,还搞得生病了,加上遇到的小问题比较多,就很容易情绪低落。其实现在看看也没什么,过去了的就都过去了。”何星辰回忆。

活动落幕后,何星辰和队友们未止步于此,决定让这个志愿服务项目走得更远:“微爱珞珈,微梦启航”公益项目大赛中,该项目成为种子项目;在第三届校友论坛中展示,获得校友基金会16660元资金支持。荣获武汉大学2016年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项目、武汉大学第二届公益项目大赛最佳创意奖和三等奖。

在实施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时,何星辰也在反思自己的不足,寻求突破:“很多时候,看到一些弱势群体,我也会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而很难施以援手。我越来越觉得,自己要有一定的力量和实力,才能去帮助更多的人。”

卢勇东是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2014级学生,保研至东南大学建筑系,目前在苏格兰完成大五的课程。

四年里,他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志愿服务项目,从身边的阅览室整理志愿者,到海峡两岸青年东湖论坛志愿者……如今漂泊异国,卢勇东常常想念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朋友们。他说,虽然离开了青协的怀抱,展翅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但他会把志愿和公益的梦想坚持下去。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研究生陈炜是一位“老”志愿者了,中学阶段他便做过清理牛皮癣、爱心义卖、看望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当时看到人们脸上灿烂幸福的笑容,他也感到无比温暖——这在他的内心埋下了成为青年志愿者的种子。进入大学,在公益社团、公益组织、院青协及校青协,他参与了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其中记忆犹新的是赴河南安阳支教。

“那群远离闹市的纯真孩童,上课时目不转睛地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天真无邪,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下课时争先恐后地围在我的身旁,津津有味地听我讲述外面世界的见闻与故事;支教结束时,他们竟然凌晨三点来到学校,只为赶在我上车前和我说声谢谢。坐上离别的大巴,看着身后渐行渐远的学生的身影,眼泪模糊了双眼。”回想支教的点点滴滴,陈炜满是温暖与感动。

如今,陈炜虽然已不在青年志愿者协会任职,但那大家庭一般的志愿者团队,志愿服务带来的成长和感动,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精神还一直影响着他,支撑着他,引导着他。

(来源:武汉大学报14973版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