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教育部简报】坚持“以本为本”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发布时间:2018-12-27 11:03 来源:本科生院 阅读:
A A A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写好教育“奋进之笔”。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会议要求,多措并举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日,教育部简报〔2018〕第55期以《武汉大学坚持“以本为本”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题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潜心教学、构建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专门介绍我校本科教育改革的相关经验做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武汉大学坚持“以本为本”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教育部简报〔2018〕第55期

武汉大学坚持“以本为本”,坚持把本科生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把最好的教学资源配置在本科教育,把最优秀的教师队伍用在本科教育,着力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大类招生培养改革,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大类招生,学生经过1—2年的大类培养后,再进行专业分流。全面修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各院(系)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跨学院选修课程。加强通识教育,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2门基础通识课程设为全校学生必修课。优化专业课程设计,加强8门大类平台课程建设,实现专业选修课程院内打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加强“弘毅学堂”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建设,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选聘学科责任教授、学术导师和班级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设立专项奖学金支持学生出国交流与科研训练。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深化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组织开展“武大通识3.0”课程遴选、通识教育大讲堂、通识教育研讨会等,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开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通识必修课程,除49名主讲教师外,87名中青年教师和239名研究生担任小班研讨助教,引导学生兼备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翻转课堂、学案导学、任务型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倡专业课程采用30人以下的小班化课堂授课,讨论式授课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遴选300余名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担任助教,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实施“三学期制”改革,集中安排时间进行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引进海外高水平师资开设国际化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在本科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一次三学期教学活动,强化实习实践能力,加强复合交叉培养。

激励教师潜心教学。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2016、2017年参训教师分别达6765、6905人次。举办讲座、教师工作坊等,搭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教学发展交流平台。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专题研究项目,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中位居第一。完善评价晋升制度,强调职称晋升中的教学要求,健全以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职称聘任办法,单设聘任指标,鼓励教师投入教学。设立“351人才”教学岗位,开展“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和本科教学业绩奖评选,制定教学单位教授上课率考核办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推行优课优酬计划,充分发挥教学课酬的杠杆作用,2018年增加公共基础课课酬1800余万元,其中20%用于奖励教学业绩突出的公共基础课教师。

构建质量保障机制。组织全校开展“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凝聚“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共识,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等方面着力体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发挥好“督”和“导”的作用,校领导带队深入课堂,坚持常规教学检查、干部教师听课和学生评教工作。开展督导专家“师生接待日”活动,建设督导网站,充分发挥督导团的教学督导和信息反馈作用。组织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公共基础课授课质量开展评估分析,邀请校外专家对通识课程授课质量进行诊断和评估。

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3165/201812/t20181224_364677.html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