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回眸2016】把好听的故事讲给你

发布时间:2016-12-28 14:50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作者: 肖珊、陈丽霞、严航、付晓歌阅读:
A A A

记者:肖珊、陈丽霞、严航、付晓歌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国内外顶尖专家共话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他何以成为美国杰出年轻教授;“最强大脑”创业中;破格晋升的背后……2016年,你听过哪些武大故事,记得哪些好听的故事?

报道新闻就是讲述故事,吸引读者,既要靠新闻本身的“含金量”,也有赖于作品的感染力。为了讲好武大故事,讲述者们使出了洪荒之力——从典型人物到深度报道的开掘,从生动鲜活到文化品位的探索,在不懈的尝试和创新中妙笔生花,一条条大事记变成了一个个动听的故事。

 

好故事,主角是核心

胡德坤教授在武汉大学联合荷兰莱顿大学在海牙举办的南海仲裁案与国际法治研讨会上发言,在央视《新闻直播间》和《环球视线》作访谈直播,在《光明日报》发表专题文章,深入解读南海问题,解析南海仲裁案,在解决领土海洋争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色化学”女院士张俐娜登上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聚焦李红良教授团队……

活跃在故事中的主角,永远是好故事的核心。珞珈山藏龙卧虎,群星璀璨,让一个个故事熠熠生辉。

▲李红良带领的模式动物研究所

2016年,这样一些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从资深学者到普通教师,从学术“大咖”到科研新秀,还有那些总给予我们正能量的人们。不同的是他们各自的故事内容,相同的是他们追求极致的精神。

年初,一位名叫余功茂的英语教师在武大人的“朋友圈”里火了。3月3日,校园网主页头条以《余功茂:感人的坚守》为题,报道了他虽罹患重病仍坚守三尺讲台,乃至于“跪着也要讲下去”的故事。该故事被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纷纷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余功茂对教学的执着,他与学生犹如亲人般的感情,为人们所称道。而今,在学校及各方的关心下,余功茂已成功换肾,身体恢复良好。

“我很享受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站在讲台上,我才能感觉自己存在的价值。”余功茂这样对记者说。而同为教师的杜莉,同样“痴迷”于讲台。她说:“好老师是喜欢当老师的人。”她讲起课来激情四射,采访她,也很容易被她对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所感染。

像余功茂、杜莉这样的师者还有很多。继杜莉、李涛先后获第一、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之后,今年龚龑又获一等奖。《第七届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得主风采》,展示了一批深受欢迎的教师形象:营造学生最喜爱课堂的刘青珍、带本科生做科研的许才军、在校园推介中国戏曲的易栋、弘扬武大辩论文化的周玄毅、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侯哥”的侯安新、玩转课内外的翻译教学团队……

 

▲龚获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科研的道路上,“惟精惟一”一直是武大人追求的境界。

李德仁院士一直是媒体关注的“主角”。虽年逾古稀,他仍带领团队不断求索。得益于恩师的手把手传授,李德仁的第56位博士邵振峰入选科技部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采访中,他人眼中的邵振峰,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科研的执著。

唐炬教授团队因保障电网安全运行而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吴根友教授团队历时十年写出《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孟令奎教授团队因研制“水利应急响应遥感智能服务平台”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新闻网“团队的力量”专栏一如既往,聚焦专注于传道解惑、潜心于科技创新的教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人造变色龙”,年轻学者在“玩”潮科技……一个个科研“新秀”也进入视野,形成一个个新闻热点。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而有一些人却生动地诠释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真谛。朱英国院士数十年如一日改良推广红莲型杂交水稻;退休20余年的萧致治教授,仍将学术研究、支部建设和育人奉献进行得有声有色;76岁的梅荣政教授一直埋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感觉退休之后比过去更忙了”;23载守护梁子湖,每年驻岛超过300天的于丹教授,依然执着地为一方湖水“疗伤”;李珂在援藏期满后,毅然申请继续留任西藏大学,打算再当三年“云端上的教授”。

 ▲《湖北日报》整版报道“水草教授”于丹

 

好故事,关键得动听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写道:“故事赐予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机会:去体验我们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置身于千姿百态的世界和时代,去追求、去抗争、去感受我们生存状态的各种不同深度。”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但只有好故事才有这样的“魔力”。讲好武大故事,不能止于传播信息,更重在诉诸情感,传递价值,产生共鸣,引人深思——

“有一天,当我们步入耄耋之年时,会怎样使用一生的积蓄?”《青春怀志,白首方坚》一文开篇发问。年过九旬的张慜校友将毕生积蓄赠予母校,展现了一代武大人的悠悠珞珈情,感动了无数师生校友。文章一经发布,被近十家媒体转载,网友纷纷向老校友致敬:“莫名想哭,希望老人身体康健、长命百岁。”“这才是真正的爱与信仰!”“珞珈人,一生情。老校友垂范于前,定会薪火相传。”好故事,必定是带着充沛的情感去听、去想、去写,因而创造出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记者只有在现场,才能讲出好故事。“李浩然打开电脑播放幻灯片,开始了论文讲解——一篇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的文章。”“每周四上午的论文讲解,已成为增长与发展workshop(论文工坊)学员的常态。”这样的描写,让读者的思维随着主人公的动作进入现场,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跟随新闻的镜头,探班《最强大脑》录制现场,我们一睹武大学子申一帆如何力挽狂澜,击败英国选手。卷卷毛、萌萌哒,具有“哈利波特式”的魔性形象,一个古灵精怪的少年呈现在读者面前。

 

▲“最强大脑申一帆

同样地,跟随记者的镜头,机器人“小珈”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成了充满生机的科技灵感,他不仅可以与人交流互动,还能够绘图和导航,“聪明又善解人意”。让主角立体有特色,让文字鲜活有温度科普在轻松有趣的故事中完成,似乎就在不经意间,传递出武大自主创新的高能信号。

 

▲热情的机器人“小珈”

你想和院士、杰青约饭吗?你想得到教授、博导面对面的指导吗?”《“专家午餐会”,育人新平台》这样描述,“他们是学生们的学术偶像,他们是大家眼中的‘男神’‘女神’。”活泼而明快的语言,接地气的叙述,让故事清新有趣,也让道理明白透彻。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上的。《“舌尖上的武大”升级版》以“吃”为切入点,带领“吃货们”游逛各大食堂,让师生感知和体会到学校后勤服务能力的提升。

▲专家午餐会成为育人新平台

 

▲舌尖上的武大

 

好故事,文化味十足

 “你看,追根究底,我们都只是讲述故事的人。”

尼克.比尔顿在他的新书《翻转世界》里这样定义自己的身份。谁是尼克?《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他指出,未来将是一个人人都参与讲故事的世界,虽然讲述方式有所变化,但严肃媒体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只不过,要运用一些技巧来讲一个新的故事。

在武大校园,讲好故事的尝试和手法是多样的,而“文化味”是武大故事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舆论彰显成风化人力量的载体。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年代,校园歌曲和校园诗歌如火如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珞珈山更是一个诗歌的世界。5月28日,学校举行校园歌曲30年庆典暨颁奖晚会,历届校园诗人和民谣文青重聚珞珈,“就这样望着你——当年的事、当年的人。”以此为契机推出的“珞樱”系列文化报道,专题介绍武大校园歌曲30年的沧海桑田;有关校园音乐人、名作名篇、逸闻趣事的回忆性散文,重现了那段永远停伫在记忆中的如歌岁月。

 

▲校园歌曲30年庆典晚会

珞珈苍苍,东湖汤汤,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以“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来阐述师生关系。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学术风范一脉相承,在武大岁月中一代代流转。苏雪林、朱英国、李崇淮、黄焯……藉由在珞珈负笈受教过的学子们的独特视角来讲述、感知几代珞珈名师的为学、为师、为人之道——教师节之际推出的“我的武大老师”专栏,呈现的正是一卷栩栩如生的“珞珈从游图”,以此向教授们致敬,为后学点亮心灯。

万林艺术博物馆是爱好艺术的师生们爱去的地方,那里常年有高质量的展览,10月份的《典藏珞珈——王诚浩、温庆武、袁诚、周秀梅、杨青纸上作品展》即为一例。城市设计学院五位青年美术教师历时三年,将武大风物之美凝于笔端,创作出了80余幅水彩作品。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手,播报展览实况,用镜头捕捉作品的细致之美,邀请业内人士撰写艺术评论文章,帮助读者多角度领略展览风貌。

 ▲“典藏珞珈”10月份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展出

日常的校园生活是琐碎的,也是诗意的。“那些离开武大的孩子们会想起,他们与这个纠结了四年的地方最后的一点联系,只不过是519或者564而已。”519路公交线路停运时,校辩论队“总教头”周玄毅老师的《纪念519君》,牵动了很多人的记忆。《武汉大学报》副刊配以微博微信的网友留言,讲述师生与519的爱恨情缘。淡淡回忆,浓浓情思,大学生活在这一隅变得格外鲜活生动。

“这世间,唯文学与路边小摊不可辜负,一路走,一路吃,伴着文学和歌,如此人生,理想之境。”爱文学、爱美食的中文系女生,则以幽默的文字描述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示了令人艳羡的珞珈生活。

杜甫的猴年、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读书会上有趣或惊奇的事儿、65岁资深留学生“老马”英译《师德铭》、校园旧书地摊录、武大的四季流转、校园 “象牙之塔”之辩……师生校友或以纸笔,或用镜头,恣意抒写珞珈生活,刻画了一幅才情满满又爱意盈盈的珞珈年历。

 

好故事,效应要放大

如何将好故事的传播效应放到最大?“一人一地一事一报”已不能满足讲故事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听故事的欲望。只有将事件的“点”延伸到横向、纵向各个方面,展示宏观态势和发展前景,才能更有效地放大传播效应。

一方面,通过深度报道,对重要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以组合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方式,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分析现象后面的原因,进一步提升新闻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媒体联动,让社会媒体“为我所用”,让主流舆论充分发酵,让校园故事广为流传,辐射全国,并传播到全世界——

《武汉大学:剑指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教”与“学”双轮驱动》《为创新创业插上“双翼”》《百年常青“育人林”》,这些标题十分亮眼,生动地凸显出武大本科教育的亮点与特点。5月10日,《中国教育报》第12版用整版篇幅,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武汉大学开展本科教育改革、推进“三创”教育的做法和成效,四篇报道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我校本科教育改革画卷。

▲《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我校本科教育改革成果

“关注本科教育改革”“爱在弘毅班”“学在武大”等校内专栏,则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示“三创”育人成果。《我怎样当助教》《腹中诗书若太白》《水到渠成哈佛路》《大一就进实验室》《让本科生爱上科研》《寓教于乐学创业》《从小工坊迈向大讲坛》……一个个学子、一件件举措,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学在武大,名不虚传。

10月19日,新华网的一篇“重磅”稿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之路》,道出了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回顾与思考。测绘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一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自然是“武大故事”中的亮丽之点。在纪念测绘学科创建60周年之际,院士专家师生校友一齐发力。

《六院士谈一流学科建设》李德仁、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六位院士分别以“创新”“团结”“责任”“传承”“融合”“进取”为关键词,畅谈“持续创新让学科出彩”,“一流学科必须团结奋进创新发展”,“责任和服务意识是学科灵魂”,“学科兴旺得益于传承的力量”,“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缺一不可”,“锐意进取推动学科发展”。

而《六十载风雨创辉煌》《名师荟萃,学术传承》《培育卓越英才》《引领前沿,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推手》《在国际学界发出最强音》《从全国第一到世界一流》等20余篇报道,深度挖掘,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校内外联动,新华社、中国测绘报、湖北日报等形成新闻聚合效应,将一个充满坚定、自信姿态的一流学科形象推向世界。

《思政课堂亮起来》《武大思政课在全国刮起慕课旋风》……深入课堂、教研室、项目组追踪采访而来的一系列报道,将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亮点一一呈现。

集中最优质的师资,以慕课形式激发课堂活力,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举措。11月21日,《中国教育报》以近半个版的篇幅,以《课堂不追求“剧场效果”》为题,报道了武汉大学4门思政课慕课在国家级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发布后,获得了良好反响,在全国引发思政课慕课学习热潮;并分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名师领衔,内容为王”“打磨细节,形式多样”“教学相长,促进改革”四部分,挖掘了思政课慕课深受好评的背后原因。

 

本篇的结尾,让我们浮光掠影地盘点一下武汉大学新闻网点击量。截至12月27日,点击量过万的新闻有40余条,比如,《校长李晓红毕业典礼致辞:做自己人生的“工匠”》37419,《刘延东再访武大热情寄语:把改革创新推向新高度》26783、《窦贤康任武汉大学校长》20767、《东湖南路沿线(武汉大学段)环境整治工程指挥部负责人答记者问》20161、《6项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15496、《为什么选择武汉大学?》13026……而《2016年武大樱花“新政”问答录》更是创下了66949的高点击量。

事实证明,在百万、千万粉丝、10万+、100万+阅读量已很普遍的当下,那些以内容为王的故事依然有很多人青睐。重要的是,要把故事讲好。

 

>>>编后

好故事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故事,是展现中国发展与进步的优秀作品。国家的进步是由一件件生动鲜活的事件组成的,是由一个个平凡人物推动的。武大故事,就是波澜壮阔中国故事中的精彩一幕。

武大历来不缺乏故事。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辉煌的成就、优美的风光,如同一条流光溢彩的故事长廊。在迈向世界一流的征途中,武大人不断创造新故事,时时要求并鼓舞着我们,用心去发现,用笔去书写。

故事要有好讲法,才能成为好故事。如何让武大的故事更加精彩地呈现?重要的是解决好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讲什么,就是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反映学校的办学成就和发展变化,展示师生蓬勃向上的良好风貌。怎么讲,就是要真实、生动、鲜活地报道新闻,真实的故事最精彩,生动的故事打动人,鲜活的故事有力量。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就是好故事。

武大故事,满是动人的篇章。从“最美教师”到“绿色化学”女院士,从龙舟赛到“创青春”,从樱花“新政”到天使基金,从坚守南极到慕课旋风,ESI学科到“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无论是重大成果或热点新闻、日常工作或突发事件、科研达人或校友大咖,都值得倾情记录,倾力书写。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篇篇精彩的描述,听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好故事,引人入胜,充满魅力。它们以生动鲜活的形象,展现色彩缤纷的峥嵘岁月,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它们尽展武大流风甚美之传承、顶天立地之气魄,打造出一张亮丽的“珞珈名片”。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录武大故事,就是书写武大历史。讲好武大故事,是义务,也是责任。我们要进一步创新讲故事的方法,培养讲故事的能力。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让我们把武大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用更多的武大好故事感染更多的人。

(资料图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