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测绘学科60年】从全国领先到全球领袖

——测绘学科近十年获奖项目举要

发布时间:2016-10-21 16:33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作者: 肖珊阅读:
A A A

记者:肖珊

牵头创建亚洲GIS协会和全球华人卫星导航学会,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高奖Dolezal成就奖,与境外研究机构合作成立6个国际研究中心……近10年来,测绘学科继续发力,国际版和国内版“珞珈之声”调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全球领袖奖:中国首个,世界第三个

2012年4月,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地理空间信息世界论坛,代表武汉大学领取地理空间信息科学“全球领袖”奖,印度第11届总统阿卜杜尔.卡拉姆博士为其颁奖。

地理空间信息科学“全球领袖奖”(Geospatial World Leadership),奖励为地理空间信息科学、技术、产品研发、应用的发展和能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并积极帮助相关企业成长的学者专家、企业、组织和学术机构。武汉大学由于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能力提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被授予该奖。此前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德国汉诺威大学曾获此奖。

证书上是英文,翻译成中文是这样——

武汉大学成立于1893年,是当今世界测绘领域重要的国际化教育机构之一。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武汉大学就认识到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遵照发展本土地理空间信息产业以带动世界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历史使命,率先展开了与之相关的教育和研究项目。武汉大学吸引了大批具有奉献精神的科学专家和学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和测绘学院。

在过去的十年中,武汉大学不仅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有能力的地理空间技术专家,服务于中国的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和政府的各种项目,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企业家,在地理空间信息产业领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成果实现了基础研究产业化,推动了中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创新团队奖:天地院士,国际领先

2015年1月,“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获国家科技奖(创新团队),武大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继清华大学后第二个获奖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

团队成员包括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张良培、李清泉、施闯、吴华意、王密、陈能成、赵齐乐、陈晓玲、朱欣焰、眭海刚、廖明生、张过等。团队依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三位院士带领下,不断聚集人才,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锐意进取、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和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一体化的团队特色。

这个以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等领衔的“天地院士”团队,长期聚焦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将资源三号测图卫星精度提高到10米以内,北斗定轨精度提高到2至3厘米,雷达遥感地表形变监测精度提高到毫米级,研制了支撑天地图的虚拟地球系统;率先提出了3S集成理论……是国际上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团队之一。

 

国际合作奖:中欧“龙计划”,武大挑大梁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中欧“龙计划”合作项目“地形量测”主题欧方负责人法比奥.洛卡教授荣获201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法比奥.洛卡是雷达遥感领域国际著名学者,2004年以来与李德仁、廖明生团队一道开展合作研究和人员培训,致力于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我国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并带动了一批欧洲科学家积极参与到中欧对地观测领域的合作计划中。

通过合作交流,武大团队迅速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应用星载雷达遥感技术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应用,在地形测绘和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均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国家科技奖励:十年耕耘,十获大奖

近10年中,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为主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10项,其中作为第二完成单位2013年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项目2015年获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其它8个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国产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测绘和应用关键技术”(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人唐新明、孙承志、龚健雅、张过、李朋德等。突破了航天摄影测量的一整套核心技术形成了我国航天光学测绘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1:5万测绘从依赖国外卫星到使用国产卫星的根本性变革。我国一举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掌握成套卫星测绘技术的国家

2、“基于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应用”(2007年):完成人李德仁、郭晟、胡庆武、陈智勇、罗才安、李大军、袁剑峰、宋喜喜、朱国红、李宇琪。以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关键技术为核心,LD2000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可在高速移动状态下获取厘米级分辨率三维可视化空间信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测量、城市应急、公用设施普查、智能交通、铁路测量、地理信息服务等领域。

3、“我国区域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的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2008年):完成人李建成、姜卫平、姚宜斌、晁定波、杨俊岭、刘润荣、孙绍斌、方锋、罗满建、申文斌。获得了高精度的地心空间坐标和确定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是我国目前最精确的局部大地水准面,也是国际上最精确的局部大地水准面之一。

4、“时空数据挖掘关键技术与应用”(2010年):完成人刘耀林、唐新明、李宪文、艾廷华、汪云甲、邬国锋、何建华、焦利民、汪汇兵、唐旭。解决了国家重大应用工程时空数据挖掘的关键理论方法,发展了时空数据挖掘理论,突破了时空数据同化、整合与挖掘重大关键技术,创建了面向知识提取的时空数据挖掘整合技术体系。

5、“开放式虚拟地球集成共享平台及重大工程应用”(2010年):完成人龚健雅、李志刚、徐开明、陈静、向隆刚、熊汉江、吴华意、王艳东、高文秀、宋爱红。重点突破多源多尺度多时相海量地理信息管理、网络传输、共享集成与可视化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自2006年产品发布以来,GeoGlobe在国防、测绘、国土和电力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

6、“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定轨定位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和软件系统”(2011年):完成人施闯、赵齐乐、刘经南、葛茂荣、楼益栋、耿江辉、叶世榕、李敏、耿涛、罗佳、章红平、唐卫明、唐健。研制了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GNSS 精密定轨定位数据处理软件系统(PANDA),技术指标全面达到国外著名软件的水平。成为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数据分析中心五大数据处理软件之一,并被美、德、英、加、澳、荷、日等国的知名研究机构引进。

7、“测绘基准和空间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及其在灾害应急测绘中的应用”(2011年):完成人李建成、姜卫平、张 鹏、胡文元、李俊夫、李开君、闫 利、肖建华、李 强、杨庚印。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不依赖地面控制点的高精度快速摄影测量生产体系;通过汶川和玉树灾区实践,首次在我国建立了应急测绘集成技术体系和测绘信息应急服务系统。

8、“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数据处理技术创新及在国家应急响应中的应用”(2012年):完成人李德仁、王密、眭海刚、胡庆武、张过、朱欣焰、江万寿、袁修孝、马洪超、潘俊。针对国家应急响应中迫切需要及时、准确、全面、直观地获取应急响应信息的根本问题,系统地突破了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中国产光学卫星数据高精度快速处理、三维实景地理环境快速构建与精确量测和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信息快速准确提取等核心技术。

9、“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关键技术与应用”(2014年):完成人施闯、楼益栋、陈向东、刘经南、王国锋、唐卫明、赵栋、李敏、宋伟伟、牛飞。建成了覆盖中国区域的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服务系统,形成了全国范围分米级、重点区域厘米级的定位服务能力,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核心成果被国际卫星导航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组织IGS评价为国际前三名。

10、“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完成人李清泉、张德津、毛庆洲、曹民、李必军、邹勤。开展了道路路面动态检测方法研究和系列重大装备研制,攻克了道路弯沉快速检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了数据自动处理行业瓶颈,实现了道路全指标动态检测,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检测装备,在国家交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