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学在武大】培养国际一流研究生

——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掠影

发布时间:2016-04-11 16:19 来源: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作者: 朱悦、唐婷、于宜冉阅读:
A A A

通讯员:朱悦、唐婷   实习生:于宜冉

首届招收的5名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博士获奖比例高达100%,其中2人获得校学术创新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在校博士生共发表C刊以上论文14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5项……

仅仅4年时间,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从开始招收博士生到今天,成绩已十分喜人。入学仅一年多的几位研究生,在导师程虹教授指导下,已在《管理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9篇。其中2015级硕士生张诚入学刚刚半年,就完成《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数据分析》,已被《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5期正式录用。

成立于2007年的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建设之初就定位为集科学研究、咨询服务、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机构。201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014年启动招收硕士研究生,迄今共培养博士生11名,在读9名;在读硕士生23名。

深究研究院发展经验,不难发现,始终坚持国际一流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该院人才培养不变的理念。其培养模式有几个“秘笈”——多导师开放式培养、问题导向的学术能力培养、“高激励严要求”的政策环境。

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单导师制培养模式。然而,导师精力有限、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等因素,严重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率先探索多导师培养模式,打破单一导师的屏障和藩篱,让学生能够充分共享、汲取学术团队的资源。

张诚回忆自己的科研经历,“我们的导师都是共享的,我可以找任何一位导师帮我修改论文、提建议。正因为这种开放式的培养模式,使我的学术进展很快。”

目前,研究院学生出国访问率高达83%。今年1月,博士生刘芸参加了美国经济学年会,并参加了杜克大学的学术交流会,了解学科权威教授们的研究成果,与世界级大师们一起讨论论文选题,感受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刘芸说,出国最大收获是拓宽了视野,“杜克大学社会学系兰德,已经有很高学术地位,但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天除了早上锻炼身体,一整天都在做研究。我被他的学术精神深深打动。”

这种院内与院外、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多导师制指导模式,突破了导师的“门户”观念,充分发挥每位指导教师的学科优势、不同专业背景和学术层次的互补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多个导师的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夯实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目前国际公认最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长期恪守的方法。每两周举行一次的学术论坛,国外知名学者“大咖”频频光临,与学子共享前沿话题和问题视角。

研究院以“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为理念指导学术研究,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就是获取大量一手资料。2014年暑期,所有硕士研究生赴全国各地进行质量观测调查,开展《2014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的调研写作。2015年暑期,全体研究生又赴广东14个城市的570多家企业,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深入了解企业在一线所面临的质量发展问题,获得了我国第一个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的数据。

实地调研的滋味,可谓五味杂陈。硕士生王平田提到自己的一次调查经历,“有次调查某企业,相关负责人很不配合。连去了五六次,都吃了‘闭门羹’,可能他们有自己的顾虑。”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农民工一样劳作。”研究院的每一名师生都熟悉这样一句话,并且将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一流的科研产出势必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术创新奖等学校奖助体系以外,研究院积极开拓奖学金捐赠渠道,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粗略估计,研究生平均每月奖学金,硕士生为1500-1800元,博士生达3000元以上。

高激励的同时,研究院严格管理研究生的论文发表、行为规范——

硕士研究生需要至少在CSSCI源刊上发表论文1篇,并至少在《宏观质量研究》以独立作者发表论文1篇;博士研究生至少要有2篇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CSSCISSCIAHCISCI源刊上,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学校社科奖励期刊目录上,至少发表1篇本专业认定的国际学术论文,在《宏观质量研究》以独立作者发表论文至少1篇。

所有研究生每天实行打卡考勤制度,在课堂学习之外,还需要在自习室研修和讨论。很多学生表示:“虽然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现在不得不承认这很有用。”

研究院也会不定期举办研究生演讲比赛和文字写作比赛等技能比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也让学生不断磨砺自我,提升表达能力和专业技能。

(编辑:严航)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