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亮亮本科专业“家底”

——首次全校专业评估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16-04-07 16:14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作者: 陈丽霞阅读:
A A A

记者:陈丽霞

据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我校目前共有本科专业122个。这不能不说是一份大“家底”。

各专业建设情况如何,发展前景怎样,专业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摸清这些情况,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全面了解学校专业情况,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同时迎接今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于去年5月至9月开展校内评估工作,对全校105个未参加过专业评估与认证的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估,出台了《武汉大学2015年本科专业评估总结报告》。

 

评估概况

这是我校首次组织全面专业评估,共召开教师座谈会34次,深度访谈教师100多人次,组织学生问卷调查1009份,查阅学生试卷、毕业论文(设计)近千份。除了组织校内专家,还聘请了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参与评估工作。

评估指标包括专业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过程及管理、学生培养质量、专业地位及特色等六个大项。

根据各组专业评估结果,分A、B、C划分等级类别,有44个专业划为A等,28个专业划为B等,33个专业划为C等。

44个A等专业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汉语言文学、世界史、历史学、哲学、法语、俄语、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编辑出版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地球物理学、印刷工程、口腔医学。

此外,我校有11个专业参加了国家有关部委的专业评估与认证,且评价优良,分别是: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临床医学(五)、临床医学(七)。

 

建设成绩

据评估报告分析,近年来,学校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注重凝练专业特色,涌现出一批优势专业。

如法学专业,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及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广告学专业凝炼的“三位一体”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化学专业将其办学特色总结为实行“三个三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结合学院“3S”技术优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则形成管工结合、管理科学工程化的专业特色。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水平高、师德师风好。具体做法有: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金融工程、艺术学系、社会学系等专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世界历史、哲学等专业聘请外籍教师。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有效地改善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为专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其一是搭建平台、专项资助、结对帮扶。目前各学院(系)都设立了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有的还设立专项基金。如法学院设立“青年教师培养基金”;信息管理学院全覆盖听课;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派国家级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其二是通过教学竞赛、进修培训、研讨活动、试讲制度等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如经管院每月举办“经济发展论坛”;马克思主义学院启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国研修计划。

教师队伍教学水平高、师德师风好。各专业认真执行《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积极配合学校推行“烛光导航师”工程。学生对本专业教师师德师风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达98.8%。

——多方开发教学资源,专业办学条件大幅改善。

多渠道筹集专业建设资金,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如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从多种渠道筹措经费,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近三年获近千万元资金。

重视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全校各专业共有45个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室),其管理制度基本完善,日常管理较为规范。院(系)专业资料室建设,尤其是文科院(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大多数专业所建设的各类实习基地,也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拓展合作办学渠道。如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积极开展与校内外同行的交流,主动开辟合作办学新渠道;化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积极对社会开展宣传,社会捐赠不断增加。

加强宣传联络,社会捐赠不断增加。如化学专业近三年获校友捐资共计千余万元、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来自企业的上千万元现金捐赠,主要用于设立各种奖学金;获企业、科研机构捐赠仪器、设备、软件合计价值达近亿元。

——教学改革成绩突出,教学管理日益规范。

课程与教材建设成绩突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口腔医学院等制订了较为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

重视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运用。如利用科研成果开设新课程;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科研成果为学生实验服务,改善学生实验条件;利用科研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

实践教学有了较大进步。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搭建“三三三”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平台;新闻与传播学院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机制。

各教学环节的管理较为规范。历史学院、印刷与包装系、计算机学院等在考试出题阅卷环节、毕业论文评审答辩环节严格把关。

——狠抓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举措并重狠抓学风建设。近年来,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件,如《武汉大学学风建设实施细则》《武汉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等,院(系)也出台了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措施。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硕果累累。我校学子在相关大型赛事中大多表现优异,在全国名列前茅。

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良好,社会对毕业生评价高。近三年来,我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就业质量稳中有升,学生就业流向、就业分布等情况与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较为吻合。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境)深造比例高。

 

问题与建议

专家们发现,专业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表述不准确。部分专业定位,没有开展充分调研,缺少参照系,很难做到明晰、科学、合理。

部分专业建设缺乏组织基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缺乏规范约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少,专业建设研究更少,作用发挥有限。

部分专业教师数量偏少,教师投入教学不够。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落实不够;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精力投入不够;教师与学生交流联系不够。

部分专业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有的专业硬件较差,有的院(系)、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差,部分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

教学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部分专业对教学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不明晰,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仅局限于教学管理,并且存在数据集成度不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整改建议:

将专业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规划相结合,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各专业定位要以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武汉大学章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为依据。将专业建设情况纳入学科评价体系中,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良性互动。认真编制和审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深入调研讨论本专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校友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

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明确专业负责人职责。学校应制订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文件,各院(系)也应制订相应的配套文件。组织经验交流,及时发现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典型,加以交流推广。专业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和落实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包括师资队伍、课程、教材等建设的组织规划和实施任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加大教学投入。各院(系)要科学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青年教师培养规划等,逐步解决部分学院(系)专业生师比偏高、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保持教学师资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思想、政策、项目、评价等途径,积极引导教师自觉加大对教学的精力投入。

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践环节的制度建设;善资料查阅条件,加强对资料室的现代化、数字化资源利用环境建设;改善教学信息化条件,尽快实现无线校园网全覆盖,打造教学资源服务信息平台;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各个教学管理信息子系统之间的连接配套,提高教学管理数据的集成度。

对部分专业进行并、转、撤。建议对区分度不大、跨学院交叉、教学资源分散的专业进行整合;对培养成本高、就业面窄或与学校办学定位与目标不协调的专业进行调整,转入继续教育或研究生阶段培养;对生源不足、师资队伍缺乏的专业,要么采取措施增强师资力量,要么进行整合或撤销。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