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媲美世界顶级大学的体验

发布时间:2015-10-14 14:53 来源:国际交流部 阅读:
A A A

通讯员  王杭菊

不出国也能留学,在国内也能获得媲美世界顶级大学的教学环境、培养模式、优质师资……这是昆山杜克大学(DKU)带来的一种全新体验。

作为武汉大学与杜克大学深度合作的标志性成果,昆山杜克大学引领了中国“985”高校与世界顶级大学合作创办独立大学的先河。自20149月招生以来,不仅吸引了来自美国、俄罗斯、阿根廷、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的海外学生,还汇聚了来自北大、清华、北外、南开、浙大、川大等国内一流高校的交换生。这些交换生中,有30多位出自武汉大学。

1014日是武汉大学“Duke Day”(杜克日),就让我们跟随在昆山杜克大学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学生和老师,揭开昆山杜克大学的神秘面纱。

 

顾思琪:教授们像“黑洞”

与满堂灌授课方式不同,昆山杜克大学的课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有小组展示、个人展示、团队辩论、课外活动和兴趣活动等。比如,我选了一门名为“American movie, American dream”(美国电影,美国梦)的课,我们每个课堂小组合作完成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微电影(有学校提供的丰富的项目资金支持哦),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来自不同思维火花的碰撞,是特别好的体验。

除了教学方式外,任课老师也很不同。所有的老师都是教授级别,并且都有特别厉害的经历,都是在所教课程方面的世界大牛。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教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于我们就像一个个无底的黑洞,有取不尽的知识经验。(公共卫生学院 2012级全球健康专业)

 

谢叶凡:一抬头就是昆山的凌晨

交换生纷纷来自美国、印度和中国大陆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我们有缘相识在昆山杜克大学的通识课堂上。在全球知名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以求同存异的学习方式、求是拓新的学习态度,展开了学习之旅。

在和教授的相处中,我们彼此可以直呼其名、大开玩笑,而他们的人生阅历和言行举止,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也让我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是师生。还记得每天上完课就是赶各种Deadline(截止时间),阅读、观影、作文、论文以及小考试,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还记得我们常常忙到抬头就是昆山的凌晨,虽大声喊苦但依旧乐此不疲地完成着自己自由选择的课程;还记得写作课老师Jane Kelly(简凯利)以“火眼金睛”改着我们的作文,三番五次地返还重写、直至全文焕然一新;还记得母婴健康课上Alba Burns(艾尔芭·本茲)老师认真地带我们搜集各大洲的健康数据,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着在各地的所见所闻。

我们是密友。每一次的field trip(户外考察),我们参观着上海、苏州、昆山、南京各种主题的博物馆,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每一次的office time(工作时间),我们彼此交流着学术问题和文化差异;每一次的沏茶品茶、分享披萨;每一次faculty couple(教师夫妇)的高调秀恩爱,才艺表演……(法学院2011级法学专业,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

 

钱煜东:足够的惊喜

在昆山杜克的四个月对于大五下学期的我来说,既是大学生涯的结束,也是一段新的旅程的开始。还记得刚到昆山杜克大学的那天,我到得很晚,是热心的Jeck(杰克)和Sury(苏瑞亚)接待了我,并把我送到宿舍。像所有人一样,我被DKU临时学生宿舍——会议中心的住宿条件震住了,然而我不知道的是,更多的惊喜还在后面。

昆山杜克大学的教师和员工给了我足够的惊喜。他们当中有些是对中国文化已然了解颇深的老外,有些是有过多国留学或工作经历的青年才俊,无论是谁,都是DKU得以一丝不苟高速运转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诉求,每一个问题他们都以百分百的热情态度来解决和解答。同时,他们并没有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能力,他们开放了许多学生实习和志愿者岗位,使得学生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工作,组织活动,实地考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公共卫生学院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 现在就读于美国杜克大学)

  

张婷:无障碍人际交往空间

DKU的最大收获是性格与人生态度层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这里相聚,不同的文化和迥异的人生选择,让我用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的选择和人生态度。高级别论坛和学富五车的教授扩展了我的眼界。面对诸多新奇的事物和挑战,DKU更培养了我的自信和勇于尝试的勇气。

在学术方面,精英式小班教学和顶尖的教育质量让我获益良多。每周都会有研讨会或者讲座,这种通识教育的体制能极大拓宽知识面。作为外院翻译系学生,中西交融的环境给我提供了很多锻炼机会。field trip、典礼以及国外教授的作品展等等场合使我的翻译技能得到应用和提高。

在这里,我还结识了一群可爱的伙伴,他们不同性格、不同肤色,却都非常优秀!我们组成了温馨的“家庭”。我想DKU项目和在国外的大学项目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这里感受到的无障碍、无隔阂的人际交往空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1级翻译专业)

 

王杭菊:零距离被“电”到

小到一份教学日历、一件文化衫的制作,大到教学楼的内部设计、“空运”来的杜克教授,这些组成昆山杜克大学的点点滴滴,无一不真实再现了杜克大学的教学氛围和运营模式。第一次零距离与它接触,我真的被“电”到了。

在昆山杜克大学挂职的一年里,作为亲历者,我有幸参与了首批新生的欢迎工作,见证了昆山杜克大学的校园启动仪式、武大—杜克研究院的成立,带领学生到南京参加历史文化之旅……

所到之处,所见之人,上到校长,下到食堂的阿姨,感受到的是原汁原味“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印象深刻的要算校长对学生诉求的认真倾听、接纳。比如,建校初期,学校的体育及医疗设施还没有完全跟上。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Mary校长亲自过问,器械健身房提前两个月交付使用。学校门诊室也加快了医疗器材、人员配备的工作进度。由于同在一栋楼进出,学生们与刘经南校长也熟络起来。直接敲刘校长办公室的门,表达心声,探讨学校的发展问题,已是稀松平常的事。

DKU重视知识与实践、知识与职业的结合,体现在课堂内外润物细无声的“通识博雅”教育理念,比如field trip制度。本科生方面,学校会专门空出周五不排课,供老师组织各种户外考察活动。研究生方面,也有field study(实地研究)项目,会安排10周至3个月的时间到课题相关国家或地区做野外考察。而选派来的杜克教授们,其学术背景及社会经历也切合了“理论+实践”的教学理念。

杜克大学的明星教授——研究人类认知演化的Brian Hare(布莱恩·哈尔),有过多年在乌干达、刚果跟踪研究倭猩猩的经历。他不仅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观察结果带进课堂,妙趣横生的内容,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field trip的第一站安排在了上海野生动物园,这让一位选修了这门课的外语学院学生直呼要换专业。

讲授《能源与国家安全》的Stephen Kelly(斯蒂夫·凯利),是一位有过28年外交官经历的教授。他以外交官的视角讲述加拿大、墨西哥、荷兰、印度尼西亚诸国的能源安全等地缘政治、经济问题,信手掂来。field trip时,他带领同学们参观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现场讲解中美关系、能源问题。(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本科生辅导员)

 

所有去过DKU的人都会感念这段奇妙的旅程,在人生轨迹上刻下值得细细品味、历久弥新的印记。DKU作为中外合作独立办学的全新大学模式还在不断探索,成长。通过前期的吸收、融合,将逐渐消化,再创新,最终建成一所根植于中国土壤,跨文化、跨学科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供图:王杭菊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