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海辉
作者简介:弘毅学堂2018级化学专业本科生。以本科生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于一区Small(IF=13.28)期刊,同时参与发表论文于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软件著作权三项。获国家奖学金、NITORI奖学金等,获评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学生)、“三好学生”、“弘毅新青年”等荣誉。
初入大学:初接触科研
初入大学的我对于化学其实有些心灰意冷,高中竞赛的失利仍让我有些气馁。然而,站在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下,我决心做出改变。一切的起点,便是勇闯“科研的江湖”。
懵懂无知的我曾以为科研的江湖只是“打打杀杀”,在一番激烈的思想交锋之后抢占科学发现的制高点。然而现实告诉我,我需要学会的第一课反而是如何向科研路上的前辈们请教学习。
入学第一天,我便加入了付磊教授带领的先进纳米材料实验室。彼时的我纵然有着竞赛学习的底子,但是对化学气相沉积的材料合成手段仍然一知半解。因此,向师兄师姐学习了解相关内容成为了我要跨出的第一步。
在付老师将我引入科研路上以后,我便开始了“厚颜无耻”的学艺过程。实验室里谁有好的合成方法,亦或是好的idea,我都第一时间“赖”在那里向对方请教,并且附上零食作为“报酬”。
还记得无数次向徐鼎师兄、司晶晶师姐、吕天瑞师兄请教材料转移的方法,师兄师姐总是无私地详细阐述实验细节,让我可以最高效地完成实验。除此以外,师兄师姐还会分享材料合成的心得、对不同材料的见解,这为我日后自主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混迹实验室的日子让我在学科认知、仪器操作、数据分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网课时代:发现“新大陆”
疫情下的网课时代,我的学习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我可以同时听四到六门公选课,还发现了传说中的“BiliBili大学”。在互联网上,我畅游在MIT的数学课中,重温了未曾听懂的线性代数,还学习了群论等一系列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理论计算。
一个学期的集中学习,让我对从软件编译到材料物理化学性质计算的一系列知识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改变了我认识课题的方式,让我能从更微观的角度进行探索和思考。
网课阶段也有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求学记忆,那就是陈胜利老师的《物理化学》。正是网课,给了愚钝的我反复观摩学习的机会。每次我都迫不及待地录屏,结束后听两到三次才能完全记忆理解老师讲述的内容。至今还记得陈老师讲解界面双电层的内容时,老师对模型的透彻理解让我由衷地崇敬。从公式的推导到每一步物理含义的解析,陈老师都了然于心。
作为我大学期间所遇到过的良师之一,陈胜利老师沉稳的语调下是对知识深入的理解,令人发自内心地钦佩。陈老师的学习态度,也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养成严谨处事的研究理念,进而在科研的路上走得更远。
独立研究:迈入新阶段
返校后,我开始尝试研究反常相的锗单晶,这无疑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起初,从提出问题到如何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我只能摸黑前进。幸运的是,“传说中的大学”里应有尽有,从数据处理到数据分析,从科研报告到学术论坛,从中我获益匪浅。
当然,大量阅读文献,从而对于研究领域建立起模糊但重要的基本认识,这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最重要的是多和老师讨论,听从老师的建议。老师们经验丰富,提出的建议往往一针见血,让我对课题方向能够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修改,保证了科研的高效推进。关于论文写作,我也十分感激我的导师曾梦琪老师的指导,能耐心看完我稚嫩而粗糙的稿子,给予我修改建议,正是老师的指导让我在写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实,于我而言,高分论文就是围绕创新点进行“实验+模拟+理论”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我在疫情期间学到的计算方法歪打正着,正是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大学四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感觉实验室就占了我3.99年。没看过金秋服饰,没听过十佳歌手,但也许这就是大学,有舍才有得,总归是有些遗憾,才显得没有那么遗憾吧。
离别之际,有些话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平日学习应“囫囵吞枣”,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像弘毅学堂一样做到“博雅”的学习。但做研究需深挖一个知识点,讲究的是由表及里,求是拓新。二者切不可混为一谈,切忌在学术上贪多贪广。前两年应打好基础;后两年则是扎根科研,力图创新。切不可本末倒置,最后不得兼顾。
(学生编辑:李金辉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