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莉琼、张婧、蔡列飞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以及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以最真挚的感情感悟殷殷嘱托,坚定履行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国家队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助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以国际引领型、创新型科研平台建设新局面迎接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
牢记初心使命,党建引领续写优秀国重历程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诞生于中国科技蓬勃发展之时,发端于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着眼于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跟踪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的使命感与忧患意识。35年建设历程中实验室始终坚持用党的思想武装指导中心工作,引领师生团结奋斗,先后四次在科技部评估中评为“优秀”,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金牛奖”先进集体。
以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深化政治能力建设。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会”上的重要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空天科技、极地战略、碳达峰碳中和、新质生产力等的重要论述,党委始终将理论学习与打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阵地紧密结合;从赴革命老区江西萍乡、湖南衡阳、江苏泰州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到每月举办青年人才座谈、师生午餐会、行政+学术“双班主任”班会、离退休党支部与学生支部结对交流活动,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开展“薪火相传”政治信仰教育和党性锤炼。
政治信仰教育覆盖青年人才、研究生、离退休职工、党外知识份子
以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丰沛党的思想建设内涵。实验室牵头建设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精神教育基地,以“走出去、请进来、留下来”的工作格局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为楷模,号召测绘遥感学科院士、学科带头人面向武汉大学师生、全国中小学生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等活动:李德仁院士做《爱我中华,科技报国》专题报告,张祖勋院士从VirtuoZo谈生逢其时,刘经南院士与航天员桂海潮共话中国航天,龚健雅院士启动“慧眼寰球——遥感科普交互展”。中国航天大会科普分论坛、“珞珈星·武汉站”科技活动周、科技绘画比赛、“百卅星火,科创未来”武汉大学学科开放日、科学家精神舞台剧《测天绘地·遥感报国》……上百场科技与艺术交融的盛宴,让科学与科普两翼齐飞,向全国数十万中小学生、社会公众传递科学精神、展示武汉大学魅力。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刘经南院士、龚健雅院士共述家国情怀
2023年10月22日,实验室牵头举办武汉大学学科开放日暨科技成果展
打造“珞珈星武汉站”系列科普+科学家精神品牌
让科学家精神走进中小学,大中小学生同上一门思政课
以有灵魂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对标国际的治理体系。秉承“不说不可以,只说怎么做”的治理理念,坚决打赢2024年湖北省本科招生攻坚战,开拓武汉大学-本哈研究生院海外教育新局面。树立珞珈三号01星功能性团支部、GeoScience Café功能性党支部等“青春楷模”,党团共建让旗帜高高飘扬,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疫情防控、科学家精神基地建设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实验室领导南极中心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珞珈三号01星团队、董震教授荣获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行政团队情系师生、精准服务,打造廉洁高效的工作体系,营造温馨高雅的工作环境,荣获2023年全国“巾帼文明岗”,行政教职工党支部荣获武汉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实验室党委书记秦后国代表湖北招生组做2024年本科招生工作总结,主任杨必胜领取本科招生工作优秀奖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建全国“巾帼文明岗”,树立“五四”青年榜样
推进有组织科研,创新驱动建强战略科技力量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攻关,顶天立地、追求卓越,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有组织科研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学术研究双轮驱动。立足测绘学科,融合计算机、电子、地理、环境、工程、医学等交叉学科,组建空间智能研究所,共建对地观测与传感器研究室、武汉大学医学遥感研究院,牵头建设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新形势下,面向天文与空间新领域,不断凝练重要原创问题和重大科研方向,打造6个研究室、3个研究方向“三横六纵”的有组织科研团队格局。
科研基础设施能力不断攀升。面向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需求,以珞珈系列科学实验卫星工程为依托,全面启动“设计—研制—发射—数据分发—应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新建中卫遥感综合定标场、赤壁无人测试基地,升级武汉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打造虚拟地球智能计算平台。牵头发射珞珈一号01性、珞珈二号01星、珞珈三号01星,联合研制发射珞珈三号02星(武汉一号)、人民健康号(珞珈四号01星)等6颗实验卫星,形成了“通导遥”一体化夜光、微波、智能光学、医学交叉共4型珞珈卫星体系,启动“东方慧眼”卫星星座计划并成功发射东方慧眼1号。科研设施有力支撑“高分”等多个系列国家重点卫星定标试验,服务探月、探火等国家重大工程。
八年励精图治,打造“通导遥”一体化夜光、微波、智能光学、医学4型珞珈卫星工程
服务国家重大任务和对外开放格局能力持续增长。2019年以来,实验室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全口径到账经费10.43亿元,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课题35项,位居全校前列。服务“数字中国”战略,牵头“地球观测与导航”“新能源汽车”“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5项;服务“制造强国”战略,牵头“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项;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牵头“政府间国际合作”重点专项4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王密教授获得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延期资助。2024年1月3日,李强同志考察实验室时,对实验室在高分对地观测、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激励实验室大力推进多场景应用,集聚整合更多创新资源,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更大突破,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多作贡献。
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听取重大工程研发和成果转化情况汇报
核心攻关实现新突破。原创性提出点云智能处理理论方法,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时时空数据-算法-算力耦合开放地球引擎,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研究成果2次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次入选中国遥感十大事件,在国庆70周年阅兵接受检阅,为联合国在土耳其地震灾区、加沙、黎巴嫩南部地区人道主义援助提供决策评估依据,在国际社会引起重大反响。实验室获得国家级奖5项,包括李德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奖励22项。创新成果在SCI/SSCI发表论文300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6项,国家发明专利419项,编制国际标准6部,牵头发布国家及行业标准9部,在海外出版专著2部。有力地支撑“测绘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支撑遥感学科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带动和支撑武汉大学地球科学、地理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发展,为 “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培育贡献国重力量。
李德仁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1年,李德仁院士、王密教授牵头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实验室多项科技成果获湖北省科技奖,创新团队走上2024年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红毯
李熙教授等用夜光遥感技术向联合国提交十余份报告,为人道主义援助行动提供决策依据,被全球媒体广泛报道
产业创新动能不断提升。围绕碳中和碳达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重大政策、工程和商业发展领域。牵头成立中国测绘学会低空经济开放与利用工作委员会,成立湖北省自然资源武汉碳计量中心,推动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共建东方航天港研究院,探索校地、校企商业航天运行新模式,争取商业航天1.13亿订单,知识产权转化收入超500万元。数字文博、高精度车路协同、电力智能巡检装备与系统、音频定位芯片与系统筹一批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效能好的成果被腾讯、东风、广汽、南方电网、顺丰等企业应用,有力助推文旅、能源、交通等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用空间信息技术让文物在数字中永生
推动武汉大学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启动“东方慧眼”星座,探索商业航天型模式
建强人才队伍,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坚持党管人才,全面落实人才工作主体责任,将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列为实验室党建和中心工作的重点。
引育结合赋能青年学者发展。将人才工作和科技创新发展密切结合,坚持“面向需求引才、面向未来育才”的人才工作理念,2019年以来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23人次。在智能计算、自主测绘、双碳等科技创新增长点引进海外人才5人;启动“青年智库”项目,分三个层次设立海外开放基金、青年人才培育项目、博士后基金给予支持,培育优青1人,青拔5人,6人获博新计划支持,2入选青托计划,2人入选中科协青年智库。搭建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双向支撑桥梁,在重大任务“压担子”中托举青年人才成长,4名教师入选高水平国家级人才计划,6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牵头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考用结合筑牢师德师风根基。突出科研机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特点,优化完善教师分类设岗、分类评价、分类发展机制,在全员聘用、职称/职务晋升、年度和聘期考核等环节落实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潜心育人、师德高尚的优秀典范,测绘六院士坚持20年同上一门本科生课,在我国测绘教育事业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李德仁、龚健雅院士、陈锐志、吴华意教授等立足我国遥感科技发展必须坚持自主、独立、安全、可控的时代需求,深入践行新工科教育改革,牵头的“面向国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得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李德仁院士先后荣获2021年全国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杨必胜、陈锐志、邵振峰教授荣获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吴华意获“杰出贡献校长奖”,马盈盈教授荣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张过获青年测绘创新人才、全国高等学校GIS创新人物奖,庄园获测绘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多人次获得创新创业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教学业绩奖。
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国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奖团队
李德仁院士荣获2021年全国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
马盈盈教授荣获2024年湖北省三八红旗手
多渠道激励教师在国际舞台发声。依托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教育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展“以我为主”国际合作,与联合国训练所、芝加哥大学等国外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打通国际联合科研、学术交流路径,支持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李德仁院士、李熙牵头对地观测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GEO项目,李德仁、廖明生、陈晓玲、张路、Timo Balz、陆建忠等6位教师深耕中欧“龙计划”20年,持续牵头“龙计划”4-6期项目。17人次担任国际组织工作组副组长以上职务,39人次担任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职务,17人次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李德仁、张良培、杨必胜、陈晓玲等4名教授荣获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布洛克金奖、IEEE会士、Carl Pulfrich奖、保罗·塞巴蒂安大学荣誉博士等国际荣誉。龚健雅院士、王密教授牵头持续主办八届遥感影像智能处理算法大赛,梁欣廉教授牵头主办ISPRS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国际赛事——高分辨率影像单木冠形分割比赛,吸引全球160家科研机构累计4000余人参赛。由李德仁院士主编、武汉大学主办的国际期刊《Geospatialinformationscience》进入SCI一区,扩大了武汉大学的国际影响。
2019年6月,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续签两校合作协议,共建武汉大学-芝加哥大学社会地理计算研究中心
2022年,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授予李德仁院士布洛克金奖
2019年,杨必胜教授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颁发Carl Pulfrich奖
2019年6月,陈晓玲教授荣获当年法国保罗·塞巴蒂安大学(图卢兹第三大学)荣誉博士
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有全球视野的事业接班人
将思政育人理念贯穿培养始终,深化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双轨并行打造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和来华留学教育品牌。
构筑素质教育体系涵养一流学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三全育人”,推进研究生全面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践体系。引进包括瑞士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等19名国际专家,打造27门全英文研究生课程。Timo Balz教授、吴华意教授牵头《合成孔径雷达地标形变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学基础》系列教材,以双语版形式面向全球研究生教育市场发行。邀请知名企业CEO、行业科研单位负责人讲授《工程案例》课,以“创新、创业”为主题,拓展研究生行业应用视野,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创新科研学分课程、实践课程建设,在科研竞赛、行业调研、博士生宣讲等工作中升华信念教育;研究生参与博士生论坛、暑期学校、地球空间信息国际暑期夏令营、Geoscience Café学术沙龙等特色国际化学术交流品牌建设,22人次前往联合国组织实习,不断提升拔尖人才国际胜任力。
2020-2024年,实验室累计派出22人次前往联合国训练所(UNITAR)、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组织实习,研究生国际胜任力获广泛认可。
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一流拔尖人才培养。积极投入本科生创新训练指导,高层次人才和教授累计指导全校范围 617名本科生参与175项课题,实现对测绘、遥感、计算机、资环、电子、人文社科等多学科本科教育的优质反哺。严谨、求实的师风引领着研究生勇攀科研高峰,博士生郭昊南、张嘉旭、王海平、李静涛等4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累计获得 “互联网+”、“挑战杯”、国际室内定位与室内导航(IPIN)比赛等顶尖创新创业大赛冠军30余项。陈锐志等教授、肖雄武副研究员分别指导研究生、本科生连续斩获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道行星迹-小行星轨道和形状探测关键技术开拓者”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全国金奖,受到新华社等多方媒体报道;6名学生入选中国“自强之星”“武汉大学十大学术之星”,博士毕业生郑卓第三次获评武汉大学学术创新特等奖,其学习经验分享推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权威机构新媒体转载报道。
陈锐志教授率领研究生团队获得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举办的国际室内定位比赛冠军
创新创业创青春,研究生在国内外赛事体现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成效
2024年,实验室第二批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申请者进入答辩
国际教育从规模化走向规范化。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国际教育的优势,牵头测绘遥感学科倾力打造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硕、博士来华留学品牌,在册留学生人数从2018年底的39人突破至2024年的113人。以实践活动打响国情教育品牌,每年2次以上赴全国各地开展国际学生行业调研、国情考察活动,组织国际学生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英文GeoScienceCafé留学生社团成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的文化交流使者,在国际暑期学校、国际博士生论坛等国际教育品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塑造优秀国际学生典范,津巴布韦籍的普罗斯珀·瓦沙亚和王元宝(Prosper)毕业后入职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巴基斯坦籍留学生Asif Sajjad、坦桑尼亚籍留学生Neema Simon Sumari毕业后回国任教,成为中巴、中坦遥感领域学术交流纽带,共筑“一带一路”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之梦。实验室国际教育工作有力支撑了武汉大学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为全球治理贡献武大力量。
留学生前往中海达等知名测绘遥感企业开展行业调研,组织参与国际暑期学校,在交流中读懂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优秀的留学硕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回到祖国任教,成为“一带一路”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纽带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的背景下,实验室将继续勇担科技强国的国重使命,贡献高质量发展的国重力量,努力实现国际引领性突破,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