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一线传真 >> 正文

【一线传真】专利转化之路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13-04-17 11:40 来源: 作者: 记者 付晓歌阅读:
A A A

2012年申请专利626项,而10年前这项数据仅为100余项,十年间增长近6倍;一项专利转让后形成国家标准;获评武汉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是什么促成了武汉大学专利管理工作的飞速发展?

 

制定政策 保驾护航

2012年底,《武汉大学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一石激起千层浪。当许多高校对科技转化工作尚讳莫如深时,武大明文规定支持教师“下海”,大手笔促进科技转化。这一举措赢得叫好声一片。诸多媒体纷纷将目光投向武大这所开先河的高校。

而这项政策的推出,只不过是武汉大学长期以来鼓励专利申请、转化,推进科技转化工作的延续。“我校对申请专利采取全额资助政策,发明人申请专利,以及专利授权当年的所有费用,都由学校承担。此外还对发明人有诸多奖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处负责人介绍。

2009年,《武汉大学专利技术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教师转让一件专利,其中70%的收益由个人所得。”“学校对外转让专利技术取得的收益,计算为发明人的科研工作量。”20116月,学校又出台《武汉大学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其中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归武汉大学所有的授权发明专利,按照0.3万元/件直接奖励给发明人。同年12月新修订的该办法中,对发明人奖励的条款赫然在列:“每项发明专利奖励金额为3000元。”

在系列政策的激励下,武大专利申请数年年增长,成绩喜人。

 

多措并举 推进转化

高校专利申请易、转化难是一个怪圈,不少专利成果申请下来后,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转化无门,只能攥在教师手里。同时,要承担高额的专利维持费用。

为给发明人提供专业细致的服务,学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配备了高素质专职管理人员,并委托专业事务所代理专利申请业务,积极当好企业和教师间的“纽带”。通过组织专利技术参与多种形式的洽谈会、科技成果推广会等,与需求方充分交流,及时将技术需求信息转达发明人,协助发明人进行项目洽谈;推陈出新地采用先对专利使用授权,后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等合作方式。

最近,学校再出“奇招”——将专利打包转让。产学研合作处花了2个月时间,在全校范围内普遍撒网,搜集到闲置专利200余件,再从中筛选出78件,在地方“挖”出“专利池”, 一次性打包投放,转化金额达234万元。

“两年来,共签订专利权转让等技术开发合同111项,合同金额2163.5万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2012年,专利权转让、实施许可及软件著作权转让就达91件。”

 

立足中国 面向世界

2011年,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晓明的“电力变压器动态组合调压绕组有载调压的方法和装置”专利,以1500万元转让。他的另一项专利“零过渡过程低压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转让后,申请通过形成了国家标准,这是我校首个依托专利、由发明人起草的国家标准,已于201151日正式实施。“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产学研合作处人员说。

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成果,积极申请国外专利,成为我校知识产权工作新的亮点。”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负责人介绍。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11项专利通过PCT进行专利的国际申请,其中2项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资助,资助金额为30万元;1项获国家财政部“重大创新”专项资助,资助金额为45万元。专利“电解式臭氧发生器及其制作方法”已获得日本授权;专利“一种基于非直线天线阵列的无源通道校正方法”已进入美国、澳大利亚、欧洲许多国家审查阶段……

 

专利转让金额逐年增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武汉大学专利转化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