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史钩沉 >> 正文

【红色记忆】革命花开淡墨痕

——追寻爱国仁人志士的武大足迹

发布时间:2011-05-17 08:37 来源: 作者: 学生记者 李静阅读:
A A A

打开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烟尘,我们看到,百余年来,始终与民族命运同呼吸、与祖国发展共命运、与社会进步同兴盛的武汉大学,出现了一批批从事爱国民主革命运动的仁人志士,他们将革命传统留在珞珈山上。怀着敬畏之心,我们寻访他们在珞珈山走过的足迹,感受存留于斯的光荣与梦想。

“十八栋”是珞珈山南面的一个老楼群,别致的小楼如星斗般散落在珞珈山腰,它们外形相似但风格各异。一区27号是一栋幽静清寂的英式二层小楼,70年前,在民族危亡之际,这栋小楼在历史的舞台上闪现出了夺目的光芒,肩负着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任的周恩来,正是在这里组织开展了抗日救亡和统一战线运动。

周恩来夫妇与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

抗战初期,在这栋看似普通的小楼里,周恩来经常晤见各界爱国民主人士、武大进教授和国民党抗日将领,与他们促膝谈心,宣传我党统一战线主张,商议抗日救国之策。著名的“三S”(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也曾多次造访珞珈山,受到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的热情接待。

在珞珈山居住期间,周恩来还先后三次给武汉大学学生作演讲,每次都座无虚席,大大激发了武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正是在周恩来的教育和鼓舞下,不少师生纷纷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参加抗日救国斗争。1938年初夏,周恩来连续两个晚上在大操场上作演讲,宣传毛主席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号召知识分子行动起来,投身到全民抗战中去,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在武汉大学期间,周恩来还同郭沫若一起组织并直接领导了“抗日活动宣传周”、“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七七献金”等抗日宣传活动。因周恩来在“十八栋”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抗日,因而这栋小楼又有国共合作抗日小客厅之誉,1983年被武汉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的前身武昌中山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一所革命学校,校内革命进步势力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成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据点。当时文学社会科学学院公开讲授唯物史观等课程,学生成分也起了显著的变化,不少学生是从事实际工作的革命者。

19274月,罗荣桓进入武昌中山大学学习,并担任了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支部组织干事。罗荣桓在此读书的岁月,正是武昌中山大学的学生积极投身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时期。他们一反过去大学生死读书的旧习,组织宣传队到群众中做革命宣传工作,到校外发行当时的进步报刊《向导》《中国青年》《曙光日报》等。在蒋介石、夏斗寅等相继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武装保卫革命”“到军队中去”“到农村中去”等号召,希望青年学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罗荣桓积极响应中共湖北省委的派遣,前往崇阳、通城一带开展农运工作。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由高潮转入低潮,一度是革命据点的武昌中山大学也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8月中下旬,罗荣桓等青年学生率领崇阳、通城两县农民武装百余人到达江西修水与原武汉政府警卫团合编,罗荣桓任连党代表。在参加秋收起义之后,跟随毛泽东同志上了井冈山。

在党的初创时期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一批进步师生为党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正是在这里,在这所有革命传统的综合性大学里,走出一位罗荣桓这样的杰出的军事家、共和国元帅。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如猛虎;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朱自清笔下的闻一多铁骨铮铮,为国家的民主和进步奋斗不息。

1928年,年仅30岁的闻一多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当时的校址还在武昌城内东厂口,他住在武昌黄土上坡31号锦园。闻一多参与了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建、规划以及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他提出将新校址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体现了他的诗人气质。他又为武汉大学设计和书写了小篆体“武大”二字的校徽。黄焯教授曾钦佩地说,“一多先生学贯中西,淹博古今,文学院老少咸服,政通人和。”闻一多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面对帝国主义的在华恶行他拍案而起,奔走呼号,成为著名的民主斗士。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坚定地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946715,被特务枪杀于昆明,为和平民主建国献出了宝贵生命。台湾学者陈永发认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也开始转向。武汉大学在樱顶原文学院旁树立了闻一多先生的半身铜像,纪念这位诗人、学者、战士和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并寄托师生对这位首任文学院院长的敬仰和追思。

武汉大学是一所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百年武大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息息相关。就是在这里,周恩来、罗荣桓、闻一多等众多革命仁人、爱国志士,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民主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罗永宽教授认为:“武汉大学之所以在那个年代具有如此浓重的红色革命文化,也与武汉在风云激荡的近代中国所处的突出位置有一定关系。从清末洋务运动后期重镇,到打开中国进步闸门的辛亥革命,再到大革命时期的武汉国民政府,以及抗战初期的保卫大武汉,有着‘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在半个多世纪里向来为世人所瞩目。而武汉大学又是两湖地区首屈一指的高校,自然不会在革命大潮中超然物外,是不会缺席的。”

“寻找珞珈红色记忆”之五)

编辑:田业胜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