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珞珈副刊 >> 正文

【美在珞珈】知识殿堂

——武汉大学人文景观走笔(三)

发布时间:2016-09-29 08:51 来源: 作者: 文妍阅读:
A A A

作者:文妍

201110月,一座连廊含院、曲径画楼、银墙绿瓦、古今合一的巍峨大楼,成为珞珈山新的文化地标,这就是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新馆。它与狮子山顶雄伟壮观的老图书馆遥相呼应,开启了武汉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新历程,它的落成也成为国内图书馆界的盛事。

图书馆不仅是办学育人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学重要的文化象征,是学生记忆中永远不可磨灭的精神殿堂。对于武汉大学来说尤其如此,闻名于世的老图书馆已成为无价之宝,其文化价值、象征意义已远远超过它的使用价值。新馆的落成,不仅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文献阅读条件,而且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新馆建筑扩建面积35000平方米,拥有600多万册藏书、4000多个座位、全无线网络覆盖、一门式管理系统,还有多媒体阅览室、学习共享区等,现代化程度极高,能更好地满足师生学习、科研的需要。

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学校兴建了一批亟待使用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这批建筑大都采用大屋顶的“民族形式”来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它们的功能已经超越形式,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但在建筑风格上达到了维持这一地段整体和谐的效果。随着现代大学办学要求的不断变化与发展,80年代以来,武汉大学在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的同时,陆续兴建了一批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有机统一,交相辉映,既传承了文脉,又使校园更具生机和活力,更显特色和魅力。

早在1985年,学校就在校园中心建成了一座与老图书馆遥相对应的新图书馆,银灰色水刷石墙体、墨绿色琉璃瓦屋顶,将仿古特色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既古朴又现代。它在绿树从中亭亭玉立,衬以远处珞珈山这一天然的背景,更显得宁静而高雅。它与紧邻的第四教学楼、新物理楼、测试中心楼形成新的建筑群,风格协调,浑然一体,庄重典雅的校园更增添了时代气息。

四校合并后,图书馆也相应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坐落在文理学部世纪广场的这座图书馆成为总馆。2011年建成的是总馆新馆,遵循“依山就势、新旧一体”的设计思想,与1985年建成的部分融合无间,体量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规模宏大的总馆,楼群轮廓浑然一体,各个楼栋个性分明,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大开间、全开放、凸现交流共享功能需求的设计特色。

武汉大学另一新的标志性建筑,是20054月落成的文科区建筑群。这个恢宏的建筑群位于学校中轴线东部,背靠人文科学馆,面向东湖,与磨山风景区遥遥相望,包括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是文科学科集中的教学科研区。天蓝色屋顶、淡灰色墙面,与浩淼碧波、苍山绿树相得益彰,典雅超凡,诗情画意,恰似玉宇琼楼。

文科区建筑群采用中国传统的园林庭院式建筑风格,以“化整为零、高低错落、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显山透绿,错落有致,连廊围合,三组建筑相互独立又融为一体,各有学科特色而又整体协调,并充分考虑到与山水景观的和谐统一。既延续早期建筑的历史文脉和风格,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在安全、经济、美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使用功能。

在早期建筑的整体设计中,东西轴线上的东部主体建筑安排的是大礼堂,当年因缺少经费最终未建成。1990年,学校在此建成了人文科学馆,它气势磅礴、富丽宏伟,与老图书馆和工学院(行政大楼)珠联璧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校园中心区更加完整。

该楼由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捐款和原国家教委拨款共建,是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综合性人文科学大楼,外形呈“山”字形,屋顶为绿色琉璃瓦,立面造型庄重朴实,轮廓层次丰富,线条简洁明快。尤其是利用自西向东倾斜的自然坡地,建筑物立面由西向东呈现多层次高低错落,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屋顶花园。大楼中部设有空廊,可由大楼正面通览远景。东可俯瞰碧波荡漾的东湖,远眺苍翠的磨山,西临学校中心区。因地理位置优越,风景如画,成为师生的“新宠”。学校许多重要会议、活动和讲座在此举行,人文馆报告厅常常爆满。如20051217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珞珈,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等在这里与武汉大学生见面,珞珈山成为欢乐与激情的海洋。

以上文科方面的建筑,大都处于学校的东面。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的教学区逐步从中心区向东、西两面发展。西面靠近校大门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建有化学楼、新物理楼、分析测试中心和教学楼。理科区的建筑特点是强调使用功能,造型简洁明快,既与中心区建筑的传统风格相协调,又有所创新。

2002年,学校建成了当时国内高校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生命科学大楼。这座四合院式大楼由绿色琉璃瓦盖顶,四周正面规整统一、严谨神圣,其中西合璧的风格与传统校舍一脉相承。

临近东湖边还有一栋气势不凡的大楼,即工学部科教大楼,也是工学部第一教学楼。楼高18层,是武汉大学最高的教学楼,因外形酷似机器人,同学们形象地称其为“变形金刚”。站在楼顶鸟瞰东湖,视野非常宽阔。信息学部一号教学楼也颇有特色,仿欧陆风格式,形貌似美国白宫,学子便以“白宫”名之。主楼与附楼以连廊相通,气派宏大。友谊广场旁还有一栋教学实验大楼,现代气息浓厚,华灯齐放时尤为壮观。

每年樱花烂漫时节,樱花大道尽头的生物标本馆也热闹起来。这栋四层建筑掩映在绿树林中,平日总是静悄悄的,毫不起眼。然而走进楼里才发现,这里原来竟是栩栩如生的动物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武汉大学标本馆是中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其中动物馆是中国最早、最大的标本馆之一,鸟类标本居全国各馆之首;植物馆则为中国十大植物标本馆之一,武大校园本身也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的会员,并数次应邀参加了世界植物园大会。其实,由于地质复杂、鸟类繁多、植被丰富,武大校园本身就是一座多姿多彩的自然博物馆。

动物标本馆里安置着成群结队的动物标本,楼层高5.2米,即使是4米多高的长颈鹿也能舒展开来。8000多件藏品,包括大量珍稀品种,每一个背后都是一个物种故事。

幽暗的“森林”中,树麻雀、绣眼鸟、黄腰太阳鸟,密密麻麻停满几棵“树”。夜莺趴在树枝上睡觉,金丝燕扒在崖壁上,鹰在天空展翅……三楼鸟类标本展厅布置得如同原始森林,1300种及亚种鸟类标本是“镇馆之宝”。

武汉大学流传着“标本唐”的传奇。武汉大学动物标本馆源自福州唐春营家族,其四子唐启秀曾担任国立武汉大学动物技师。唐启秀和儿子唐瑞昌于1929年创建了武汉大学动物标本馆,父子儿孙数辈辗转大江南北,采集了大量标本。目前“标本唐”在武大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传人是唐兆子和唐健父子,他们迫切期待着标本馆焕发新的光彩。

该馆早年主要供外宾参观,阿富汗国王、新加坡总理等贵宾曾前来观赏,也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在是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普及基地和环境保护教育基地。

植物标本馆馆藏蜡叶标本23万份,其中水生植物标本收藏最为集中,并拥有一批模式标本及珍稀植物标本。1931年,钟心煊到国立武汉大学生物系任教授,第二年即着手调查采集武昌植物,1933年建立武大植物标本室。他们不仅到全国各地采集标本,还与哈佛大学、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等外国科研机构交换植物种子和标本。与此同时,学校开辟了植物园,既作为农学院教学、科研的重要实习场地,也为美化校园之用,从国内外大量引进植物和种苗。该馆现依托于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分类学研究室,在教学、科研及科普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类楼堂馆所,因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大学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在120周年校庆之际,武汉大学又建设了校史馆和艺术博物馆等新的建筑,百年学府愈加散发出学术殿堂的迷人风采和皇皇气象。

(摘自《流风甚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1  本网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