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珞珈副刊 >> 正文

【美在珞珈】匠心独运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探胜(六)

发布时间:2016-09-26 08:44 来源: 作者: 文妍阅读:
A A A

作者:文妍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具有弥足珍贵的科学价值。

从校园选址到规划布局,从建筑装饰到建筑技术,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充分体现出校园建设者们深远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是校园选址科学。这得益于集自然、人文等多学科专家达成的共识。在当时的建校委员会中,有地质学家、化学家、农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社会活动家等,这些学贯中西的有识之士,在遵循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大学的基本要求,参照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共同决定了这一理想的校址。

校园位于三面环水的半岛上,不仅视野开阔、风景优美,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大学自身发展和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这里远离城市喧闹,是安静清幽的读书佳境。东湖环绕着校园的东面和北面,既不妨碍武汉市城区东扩,也不影响学校自身发展。此外,这里水陬荒山,地价便宜;依山构筑,山石可用;临湖通江,建材运输经济便利。对于当时正遭受饥饿、贫困、战乱的中国来说,这些是极为重要的。

二是建筑规划布局科学。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从校园功能区分到依山就势的建筑布局,以及与周边环境协调等方面,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在我国大学校园建设中,珞珈校园规划较早实行了功能区分。以狮子山上的图书馆为中心和制高点,将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学院以及工厂、宿舍、农场等建筑物,依照各自的性质和功能以及武汉的风向气候等,采用散点、放射状布局。整个校园既有集中突出的教学行政中心区,又有各学院独立小天地;既便于当时的建设,又便于未来的继续发展。

设计师凯尔斯说:“在这么美的地方建大学,是我早就有的愿望。在山上建学校,为有更多的地方建校舍,就要推平一些山坡。把推下来的土就近推入山谷,可以再加利用,在山谷里堆出一个很大的操场,又省事,又省钱。在操场旁边再建设校舍,这样一个美丽而有气魄的大学就在你的面前。”

基于这样的想法,珞珈校园建筑布局呈现因山就势、组群变化有序的显著特点。在自由式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利用山体山势、地形地貌,依据“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原则,精心布置建筑群。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格规整的片段,并体现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先进办学理念。

另一个特点利用“借景”手法,与周边环境协调。校外,浩淼的东湖碧波、逶迤的磨山群峰、灵秀的洪山宝塔、古朴的卓刀泉等,是“外借”、“远借”之景。校内,狮子山上的图书馆、理学院与对面的工学院,三者构成“互借”、“近借”之景。这样不仅没有破坏这一带的自然风景,反而为自然景观带来勃勃生机,充分体现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理念。

三是具有先进的现代技术含量。新技术的大胆运用,让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至今不落后。大跨度钢架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三铰拱、共享空间、玻璃中庭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在当时西方建筑界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已进行了成功运用,使其建筑体量保持了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而又更加新颖、宏大、坚固,并且深刻影响到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科技含量还体现在内部的设备设施上,如采暖、幻灯、电影放映等,尤其是电化教学设施堪称国内首创,这些为学校日后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将装饰性与实用性科学结合起来。其设计思想与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在“坚固、避免奢华、富有民族美术性”的总体指导思想之下,无论是建筑符号的讲究,还是新技术的应用,武汉大学建筑最终所体现出的实用性,如理学院依山势而自然形成的阶梯教室,工学院玻璃中庭所形成的自然采光,体育馆三铰拱结构的抗震性等等,皆为引领中国校园建筑潮流之创举。

正是由于具有符合现代需要的功能、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材料等,这些老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至今大部分建筑功能使用正常,仍然保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王世杰校长曾说,“我们最要感谢的是凯尔斯先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以这样的态度设计出的建筑,无疑是价值极高的艺术作品。环境设计大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山认为,武大的古建筑群属于中国最成功的建筑作品。

一是尊重自然,融合自然。总体布局上,巧妙利用山湖形势。学生斋舍依山而建,大量运用“地不平天平”的传统设计手法;巧妙“借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二是遵循传统,营造建筑群。“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也是珞珈校园建筑的着力点。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的三个建筑组团,轴线分明、主辅结合、变化有序。

三是中西合璧,单体建筑宏伟高大。整体上,既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原则,又引入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将中国建筑的群体美与西方建筑的单体美相融合,是珞珈校园建筑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关键。图书馆是代表大学主体的重要建筑,本身巍峨壮观,加之东有文学院、西有法学院护持,更如同宫殿楼阁,宏伟而典雅。南面有四栋学生宿舍,整个狮子山建筑群更加壮观。

四是建筑装饰富于文化内涵。从整体风格到装饰细部,都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特征。宫殿式的斜面墙体、刚劲挺拔的双立柱、多姿多彩的琉璃瓦飞檐等,显示出高等学府庄严肃穆的氛围和开放进取的教育意识。如文学院屋顶采用翘角,意味着文采飞扬;法学院飞檐平缓,象征着法力严正。学生宿舍依山而建,蕴涵“地不平天平”的理想追求,寓意虽然起点不一,但通过努力学习都会取得成就。类似的文化解读,都可以从许多建筑细节中慢慢体会。根据不同使用功能采用不同的装饰,斗拱、云纹、仙人走兽、龙凤等传统装饰,“连升三级”、“福在眼前”等欢快活跃的民俗图案,各有妙趣。

五是建筑与园林绿化完美结合。在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即提出了校园绿化规划:营造大片风景林;结合不同单体建筑创造不同的绿化环境空间;利用树木的不同特征形成特色观赏景观。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说:“没有人能永远风光,但建筑是悠久的……50年、100年以后,任何名分都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下来的只有建筑本身。”时光流逝,建筑老去,然而凝结在建筑之中的匠心,反而随着年代的久远而越加突出,至今仍让人探寻其中,津津乐道。

武大建筑的美,绝不是仅仅停留于砖石之间。那闪亮的精神光芒,才是贯注其中的精魂。中西合璧、古今贯通,武大的建筑是包容而宽厚的,那是她广博的内心;注重细节、一丝不苟,武大的建筑是严谨而细腻的,那是她缜密的思考;顺应天然、彰显人文,武大的建筑是安宁而沉静的,那是她平和的态度。有了这一脉相承的精神,武大的建筑便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扎根在所有武大人心中的信念。

在迎接120周年校庆之际,武汉大学对早期建筑开展了校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将老建筑的历史因素和文化气息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留下武大的文化烙印,坚守武大的气质,传承百年学府的文脉。因为,武大建筑的精神光芒,从破土动工的第一天起,就长久地闪烁在珞珈这片土地了。

(摘自《流风甚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1  本网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