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珞珈副刊 >> 正文

【校庆征文】永是珞珈一少年

发布时间:2012-12-24 09:23 来源: 阅读:
A A A

很多人因《珞珈赋》,爱上了珞珈山,爱上了武大。但于我而言,对武大的爱,又岂是廿年前那一纸《珞珈赋》所能言尽。当年的诗赋,恰如彼时的我,其意气一何绰绰兮,彼神彩一何风流!如今回首,方知情到浓时言已浅,最深的思恋早已融入血脉流淌,静水流深。

28年前,17岁的我,简单而自在,没有选择离开家乡求学,跟随着兄长的脚步在珞珈山找到了灵魂的依托。时常与三两好友坐对珞珈山色,陶醉在梅园电影场的光影世界,静坐于老图阅读书中万千世界,偷恋过曾执伞行于缤纷樱花雨中的那个白衣少女,记得摇头晃脑吟读诗文的白首教授,欣赏过住在上铺怀抱吉他的兄弟……其实,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我和同学生活在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我们什么都敢唱,哪怕自己五音不全;我们什么都敢做,哪怕并不是一场冒险,也要为自己喝彩;觉得什么都新鲜,对值得我们热爱的东西发出衷心的赞叹。我们曾经那么年轻过,年轻得连自己都羡慕;我们也曾经那么傻过,傻得只有跟那些一起傻过的人才好意思提起。当年山山水水踏遍,今日仍嫌不够,恨不能早日归去,重寻恰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

想起母校,总会悠悠然回到那莺飞草长、虫鸣鸟叫的珞珈春日。夹着三毛的《花落知多少》,行走在珞珈山的青葱小道间。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好吧,且就在此开始我惬意的阅读时光吧。用手拂拂石上的微尘,坐了下来,翻开书,静静读了起来。一会儿皱眉,一会儿轻笑,一会儿微叹……书里的世界是那样美好,我如饥似渴,全然忘了周遭,直到夕阳的余辉照耀了归路。这样的下午,在我的大学四年里时时重复,珞珈山的满目葱茏成了日后午夜梦回的唯一风景。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书生意气的时光里,每一刻都沉醉在书香中,在方格田里耕耘文字,咀嚼诗意,把古旧文字与新潮字眼交替玩味。这种快乐是青春的恣意,也只有在珞珈山里,才能闻到这文字的芬芳,把我所有的激情与灵感激发出来,身体和灵魂都感到轻松与自由。

这是武大的好,空气里都弥漫着自由的芳香,对于我这样一个随意而无所求的人,这是一方美好的世界。可以恣意做着我的书生梦,挥斥方遒,纵横千里,天不能拘,地不能束,心之所至,言必随之,行必践之;至情至性,笑傲江湖,何等痛哉快哉!忍耐风霜雨雪,享受风和日丽,这一路的收获更甚于一个皆大欢喜或悲痛不已的结局。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徜徉于天地,广胸中之丘壑,做心灵的自由人。这也许就是母校,对于我毕生的意义。

也是在这样的情绪下,课堂上,我写下作业《珞珈赋》。《珞珈赋》是一个符号,是我关于那个时候,对母校的情感与记忆。看那时的文笔,意气风发,珞珈,就仿佛是我的神女,她的婀娜,她的神采,都在字里行间。《珞珈赋》,一篇课堂随笔,也是情感的一次自然流露,畅快而淋漓。于我,并没有想到会历经年而鲜活,影响此后一届届武大学子,也给自己带来不小的荣耀。

从翩翩少年到如今两鬓渐染风霜,蓦然回首,唯珞珈山一任郁郁葱葱,东湖水依旧风卷千涛。二十余年间,曾有几次回到珞珈与同窗共聚。每次回去,我们都会沿着当年的求学路再次结伴而行,追寻着旧时影像,细数昨日点点滴滴。与年轻的学弟学妹们擦肩而过,不同时代的武大人如光影交错般,在擦身而过的瞬间新旧交替,承前启后。那一刻,我感觉又恍惚回到了从前,看到那个捧着书沉沦在珞珈山无边春色中的白衣少年,看到那个埋头三尺文案追逐文字乐趣的年轻书生。

在这个“梦开始的地方”, 我真正把灵魂交托给了文字,交托给了我挚爱的母校。作为一个不善言辞的乡下孩子,只有在书中,在文字中,才会找到那种知己相逢的感觉。沉浸在旷古的幽远中,收拾些秋水春云,去窗外尘世烦嚣,蘸点滴月光,和几分儿女情英雄气,你便是山川风月主人。你大可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亦可醉里挑灯看剑,把酒问青天。你有心踏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无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在天,秋声在树,笔底是杏花春雨、流水高山,心头却是神交久远沧海桑田的故人。讲什么红袖添香,浅斟低唱,且待我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久违了,曹孟德,你那上马横槊,下马赋诗的勃发英姿是多少男儿梦中的神往?久违了,浪子柳永诗意的词章,有井水处必有柳词——你呢,物欲横流中挣扎的意气书生,唯拾些残篇断简,梦寐以求有萋萋芳草处,必有你如痴如醉的羔羊?夜已深,有汉书下酒,自是“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人未眠,你依旧沉醉于唐诗宋词的放歌。听大江东去,你听得出苏东坡李太白辛弃疾的粗重呼吸;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来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一腔沸腾的热血,在文字激扬下热情澎湃。这样的豪情在每一个80年代大学生身上都是那么明显。八十年代,那是一个人们习惯以45度角仰视大学生的年代。当时大学教育的精英化,很自然使作大学生真正成为“天子骄子”,衣食无忧,饱受青睐,恣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凭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我们崇尚着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又时时刻刻被崇高的国家使命感所激励。在那个没有电子的时代,我们的思想跑得比电子还澎湃;在那个没有手机的时代,我们的文字力量胜过天籁。演绎理想,创造激情,我们这一批大学生成为十年文革后各种思潮交锋的活跃分子。翻捡我们在大学时代的文字,初初回眸时笑它幼稚,多年后却能闻到梦想的味道。这也许就是80年代大学生独有的历史烙印。

廿年有余,光阴倏忽而过,当年高歌猛进的同学有些已经失了音讯,当年樱园楼顶的新月再也回不到当初的清亮,青春随着时光悄然从指缝中流走,我们当年的梦想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静坐书桌前,面对电脑敲下这一个个字,我写下这篇文章仿佛也是“谨作为对青春的一种纪念”。当年曾发誓踏遍万水千山的雄心壮志早已湮没在每日为生活的奔忙中,当年曾相约以笔为犁、铁肩担道义的铮铮誓言如今已成风中耳语——祭奠青春,我们用“祭奠”来怀念青春种种,未免沉重,却也贴切。只是,梦里,我们怕是从未忘怀过那些年轻季节的点点滴滴吧!不然,为何会久久回想?为何会深深悲哀?为何会苦苦挣扎?为何会依然执着?

一方黑白照片里,珞珈的影像随着时间的沉淀日渐分明。这帧影像的底色五彩斑斓过,绚烂多姿过,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已经习惯了母校的所有,以至于浅薄地认为所有的校园都不及母校的万分之一。除了久别的故乡,再没有一个地方能如母校一般唤起我澎湃的心潮。

如果青春还可重来,我依然会选择美丽的武大;如果时间还可倒流,我依然会做那珞珈山头的翩翩少年。

作者系校友、《珞珈赋》作者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家是珞珈)

编辑:田业胜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启事

http://news.whu.edu.cn/019/2011-12-21/12813.html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