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石峁遗址陶器手工业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3-02-06 11:09 来源: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长轩)1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考古科学:报道》(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科研成果“Ceramic raptors unearthed at the site of Shimao (2300–1800 BCE) in northern China: Production and use”(《石峁遗址出土陶质猛禽的生产与使用情境》)。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贺黎民为论文第一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周勇、研究馆员邵晶、副研究馆员邸楠、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姚帅为论文共同作者。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博士李涛为论文通讯作者。

石峁城址是晋陕高原规模最庞大、结构最完整的大型都邑遗址,对理解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的多元性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考古学研究表明,将石峁遗址作为中心都邑的石峁集团,以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为核心,活跃于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1800年,是一支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势力强大的社会集团。2012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以孙周勇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对石峁遗址展开大规模科学发掘,长期的田野考古工作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展现了与中原地区面貌有别的居住形式、丧葬习俗、精神信仰、社会形态,为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生业方式与生产技术、区域互动与文化交流、人群迁徙与族群融合等重大问题提供了重要实证。石峁遗址被评为2010-2020“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并多次荣获“中国年度十大田野考古发现”及“中国年度六大田野考古发现”等荣誉。

石峁遗址及其出土的陶质猛禽(鹰)

该论文使用手持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首次分析了石峁遗址皇城台东护墙出土的160件陶质猛禽残片和代表16处地理单元的93例土壤样本的化学成分,并在多元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考古学信息,讨论了陶质猛禽的生产与使用情境。研究认为,陶质猛禽在化学成分上与石峁遗址出土的日用陶器相似,但其陶土来源与取样的土壤不符。陶质猛禽根据陶质和陶色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且不同类型大体上对应了不同的陶土来源。考古学中的猛禽形象往往被认为与崇拜、宗教、祭祀、权力有关,这种形象符号诞生于古人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基础之上,传递了人们对古代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本研究强调,石峁遗址的陶质猛禽是由多个生产组织制作而成,旨在模仿被石峁先民赋予特殊精神内涵的鸟类(鹰);陶鹰的生产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的宗教仪式或统治者主导的大型公共活动。研究进一步提出,陶鹰作为统治者昭示权力与威望的物质手段,同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气势磅礴的石砌护墙、设计精巧的城防设施、藏玉于石、杀戮祭祀等迹象共同构建了以皇城台为中心的政治景观。

该工作系武汉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的项目成果。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石峁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17ZDA217)以及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专项人才启动经费(1105-413000104)的支持。

论文的阅读和免费下载链接如下(2022年3月14日之前有效,逾期链接失效,可以联系文章作者获取PDF):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gTY0,rVDBfks4

(供图: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编辑: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