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冯天瑜教授新书《长江文明》面世

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又一科研成果出炉

发布时间:2021-09-06 10:27 来源: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记者付晓歌 通讯员长轩)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天瑜领衔主编的《长江文明》一书面世,这也是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长江文明》简要概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情况,对长江文明在诸大河文明中的地位进行详细分析,分别介绍长江文明的认知史、文化分区、文明演进及长江水运交通等情况,对长江文明作出细致的科普。长江干流长度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相较于其他孕育人类文明的大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独特之处展现在自然条件、方位特色和文明标志三方面。

长江流域特有的生态环境提供了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之具备较大的文明发展潜力。一是地处人类文明发生线—北纬30度线横贯流域,降雨充沛,有着丰富的水热资源供应。二是拥有优异的农业发展条件,长江流域不仅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摇篮,还是丝绸和茶叶的故乡。三是拥有因势利导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灵渠等。其干支流组成的河流网络不仅有利于灌溉,又能提供航运之便,

介绍方位特色时,该书指出长江流域所处的东亚地区的地形较为封闭,因流域内部交通不便,上游(巴蜀)、中游(荆楚)、下游(吴越)居民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汉唐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状况的改变,长江流域内外的族群交流日渐增多,各区域文化皆以开放的态度吸纳异质文明的养分,并源源不断地输出自身文化。在不断地吸纳与输出文化的过程中,长江流域在保持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中华文化的海洋,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一支。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曾多次回护中华文明,使其绵延不绝。径流广远的长江流域为中国独有,可进行全流域的综合考量,实施统一规划,有利于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航运业的展开。这是长江文明的一个重大优势。

在文明标志部分,该书介绍,学界以金属工具、文字和城市的出现作为步入文明门槛的标志。但具体而言,每个文明或多或少都会具备一些技术上和艺术上的特点,存在可以凸显自身个性的文明标志。最能代表长江流域早期文明水平的标志当属玉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制品,在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薛家岗文化、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均有体现,其中,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及玉文化最具代表性。长江下游刚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综合其巨大的规模、完整的都城结构和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内居民明确的社会阶层分化、成套玉礼器,以及距其不远的余杭南湖发现的一批近似文字的陶器刻划符号等,可确认其已是一座典型的早期城市,这标志着长江流域早期城市和地域国家雏形的诞生。

据介绍,该书运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全面展现了长江流域自然兴盛、人文渊薮的盛况,对传播长江文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此书也是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出版的第三部著作。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